查看: 12420|回复: 2

[国内] 运尸工30多年收养12个女儿:最小两个今年考入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2 09: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划重点

  • 30多年来,他和妻子先后收养了12名弃婴。两个人省吃俭用,除了打工赚钱,甚至乞讨、捡破烂,希望将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后来,有些孩子陆续被人认领走,只剩下5个。而今,最小的两个孩子今年同时考入大学。
  • 他30多岁才有了老婆,没有孩子。40岁的时候,他和妻子商量想收养一个女儿。那年的大年初二,他从邻县抱回了第一个人家不要的孩子,给她取名叫余彩松。
  • 12个孩子被捡来的地方各不相同,但都是女孩子,有些还小有残疾。“别人都不愿意要,可如果真没人管,这些孩子肯定活不了的。”虽然家里压力大,但见到弃婴,夫妻俩还是狠不下心不管。
  • 老余家客厅里,摆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刺绣,这是三女儿上大学时绣的。正如这幅字,因为爱和热心肠,几个没有血缘的人聚在一起,聚成了一个家。

011.jpg

老余背后的“家和万事兴”,是三女儿亲手绣的。


35年里,两夫妻收养了12个弃婴艰难生活

除了被人认养之外,身边的5个女儿,4个考上大学


一个殡仪馆运尸工



十二个“女儿”的爹


打过零工做过游医,当过多年的殡仪馆运尸工……也许是见证了太多的死亡,75岁的余上忠更能理解生命的可贵。

30多年来,他和妻子先后收养了12名弃婴。两个人省吃俭用,除了打工赚钱,甚至乞讨、捡破烂,希望将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后来,有些孩子陆续被人认领走,只剩下5个。

而今,最小的两个孩子今年同时考入大学。欣慰的同时,老余也感觉到沉重的压力。


40岁收养第一个女儿



老余家孩子越来越多


眼前这位普通的老人,曾在温州市苍南县殡仪馆做了多年的运尸工。也许因为常常感受死亡,老余最懂得生之可贵。30多年间,目不识丁的他和妻子先后收养了12名弃婴。

老余的生活并不富裕,一度在生存线上挣扎。他没有稳定收入,在做运尸工之前,他仅靠打零工和在丧事上抬遗体维持生计,靠着或多或少的红包勉强度日。

他30多岁才有了老婆,没有孩子。40岁的时候,他和妻子商量想收养一个女儿。那年的大年初二,他从邻县抱回了第一个人家不要的孩子,给她取名叫余彩松——可老余并不轻松,毕竟家里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人儿。

4年后,老余办完一场丧事回家时,半路看到路边有只纸箱,里面的婴儿双目紧闭。他二话没说,准备把纸箱里的“死婴”带回家安葬。没想到回家后,老余却发现孩子还会喘气!他和妻子赶紧帮孩子洗澡。在他们的细心呵护之下,婴儿终于活了下来。

老三是在温州市龙湾区抱养来的。那个秋天,老余在当地干活,发现村里的老人亭里放着一个纸箱,里面传出婴儿细弱的啼哭声,“有村民围着看,纸箱里放着生辰八字,可没人愿意要孩子。”生活艰难,老余还有一点犹豫,可妻子主动接下了这个孩子。


乞讨、捡垃圾、做手工活



老余撑起十多个孩子的家


12个孩子被捡来的地方各不相同,但都是女孩子,有些还小有残疾。“别人都不愿意要,可如果真没人管,这些孩子肯定活不了的。”虽然家里压力大,但见到弃婴,夫妻俩还是狠不下心不管,“孩子再小,好歹也是一条命啊!”

渐渐地,老余家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有人会专门把孩子包在纸箱里,放在老余家门口。

“以前的日子苦。小时候,妈妈背着我出门捡破烂,还会背着我们乞讨。别人有时候给些钱,有时候就给很多小孩的旧衣服。”35岁的大女儿余彩松回忆。

帮工厂分拣做衣服的下脚料是三女儿小飞印象最深的事情。一袋七八十斤的毛料,做完二十块钱,做久了大拇指和食指会破皮,脖子也会僵得酸痛,“但一家子人聚在电灯下干活儿,和和美美,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温暖。”

后来,一个孩子因病早夭,对老余夫妻俩打击很大。他们极度内疚,觉得自己养不好孩子。再后来,好几个孩子被别人领去抚养,“能去条件更好的家庭,就当是给了孩子新生。”

最后,家里就剩下了5个女儿。除了早早上班的老大,其他四个女儿都念了大学。


三天捡回两个小幺女



今年都考上温州学校


老余收养孩子的最高纪录是在1998年——他在3天内,从同一个菜市场抱回了2个女婴。“两个女儿都被放在纸盒里,里面有生辰八字——她们生日只差了一周。”余上忠回忆。

那时的老余快60岁了,生活拮据,但“生养下来就是一条命”,老余不忍心放弃。

她们俩就是老余家的一对小幺女。两个孩子都很乖巧,放学跟着姐姐做手工赚零用钱,“两分钱一把扇子,一天下来也有几十块钱。”

老余很节俭,全身最显眼的,大概就是左手无名指上那个刻着“福”字的金戒指,这是他七十大寿时几个女儿合起来买的礼物,表达对养父的感恩之情。

“我现在最担心的,也就是最小的这两个孩子,她们还没有独立成人。”老余说着,指了指身边的一对小幺女。好在两个女儿都很争气,今年双双考上了温州的学校,大学向她们敞开了怀抱,但学费和生活费也横在了面前。如今,已经有温州的助学项目承诺资助两个孩子的学费,但生活费显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老余家客厅里,摆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刺绣,这是三女儿上大学时绣的。正如这幅字,因为爱和热心肠,几个没有血缘的人聚在一起,聚成了一个家。 本报记者 汪子芳 文/摄

来源:钱江晚报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市城区香洲街道中区社区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热点资讯] 江西鄱阳湖及五河尾闾地区16站超警戒水位 3.
[热点资讯] 人民日报钟声:中国经济发展不是任何鼓噪能否
[热点资讯] 中国系最大疫苗生产国 需把疫苗用法律管起来
[热点资讯] 河南省援疆干部助力民族团结:筑稳定之石 谋
[热点资讯] 全方位见证交通飞跃发展

发表于 2017-8-22 17: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好善良的一家人,望平安
 楼主| 发表于 2017-9-5 16: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望平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