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139|回复: 1

[时评] 海归“不受待见”,留学值不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0 10: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关于留学生回国后,对收入不满意,进而讨论出国留学值不值的话题,又热了起来。一个是父母200万卖房供孩子澳洲留学,学成回国月薪2000元;一个是在俄罗斯名校留学7年,回国找不到工作。留学,到底值不值?


要·点·速·读


1.高净值人群,送孩子出国,考虑的恐怕不是“工资性回报”这一层次的问题。

2.现在很多人谈起留学,都称之为“教育投资”,既然是投资,当然要讲回报,要追求性价比。这里面存在不小的错位,很多留学行为,只能算“教育消费”。

谁告诉你海归很惨?和国内毕业生比起来,海归的收入并不低

可能是这些年看多了海归回国不好找工作,或者薪资水平比较着急的新闻,海归这个词早已祛魅,甚至已经成了挖苦和嘲讽的对象。但是,海归毕竟是海归,和国内毕业生比起来,还是有优势的。

某咨询公司2016年10月发布的《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收入方面,接近一半的海归每月税后收入范围集中在5千至1万元区间;不足20%的海归收入在1.5万元左右;约四分之一的海归起薪在5000元以下。而根据《2016年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汇总了800多所高校数据),2015届国内硕士毕业生平均月薪为4777.9元。如此看来,海归的薪酬与国内应届生相比也并不低。

为什么最近几年,对“海龟”的嘲讽特别多呢?因为以前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能在国外刷盘子都不会回来”,而现在海外留学生归国,已经成了一个普遍选择,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改革开放至2015年,留学生回国人数从1978年的248人增至2015年的40.91万人,回国人数年均增长率为22.46%,最近几年,每年有70%至8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

ninja150845618862037.jpg
留学生回国的人数大幅度提高

认为海归的收入一定要比国内毕业生多,本身并没有什么道理,但很多人在内心里就是这样想的,而当两者差距不那么明显甚至有惨烈个案(海归找不到工作、海归月薪2000元)发生时,海归这个群体,就容易成为群嘲对象。

同样是送子女出国,值不值的问题,家长们各有心思

今年9月,一则家长200万卖房供孩子澳洲留学,孩子6年后归国只能拿2000元底薪的新闻,引起公众讨伐,认为孩子不懂事,认为家长不懂计算。

卖房送孩子留学,至少还有房可卖,能卖上价钱,说明房在大城市,和普通人比起来,这样的家庭已经算不错了。但是,这样的家长,显然不是“高净值人群”,送孩子出国留学,是有过经济方面的纠结和算计的,需要反复考虑“是否划算”的问题。

这样的心理,会投射到留学生本人身上,比如知乎上有留学生这样说:我在澳洲留学三年多,在最开始时候就算过一笔账,一年要35万人民币的留学费用(包括学费和生活费),也就相当于每天都会花去1000块。你要知道父母每天都在为你支出1000块钱,而1000块钱非常难赚,即使你在国外每天打工,也不过500块一天。

这样的留学生回国后,自然要计算“我得工作多少年,才能把这三年的留学费用覆盖掉?”

而另一些人群,对他们而言,考虑的根本不是这种工资性的回报。在留学年龄段上,高净值人士做出了与大众差别较大的选择。超过30%的高净值人士,在高中阶段即送孩子出国读书,而大学排在了第二位,占比23.14% ;初中则以13.76% 的比例排名第三。

ninja150841282751849.jpg
高净值人群在孩子留学年龄段上的选择 数据来源:胡润百富《2016年中国千万富翁品牌倾向报告》

这说明什么?在这些富人家庭中,孩子在中学阶段就出去的比例,达到了近45%。而小学阶段的比例,甚至也超过了研究生。这说明在高净值人士心目中,低龄留学已经是一种主流的价值观。

这些人送孩子出国留学,而且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就出国,考虑的是回国后的工资回报?显然不是,因为他们的孩子是否选择回国,都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大的问题。

海归薪水达不到他们的预期,因为预期本身就是错的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相较于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认为高于期望的海归仅为1%,3成海归认为基本符合期望工资,而近7成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

达不到预期,是正常的。MONEY杂志曾公布了2016年全美大学投资回报率的排名(The Best Colleges for Your Money),在这个排名中,MONEY杂志参考的24个因素包括:学生的毕业率、所负担的学费、毕业后的薪资等。排名前10的大学,分别是: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莱斯大学、杨百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阿默斯特学院、库伯高等科学艺术联盟学院、弗吉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

如果留学生毕业于这10所高校,毕业后收入自然是“高于预期”,如果毕业的高校在榜单中能排进前100,毕业后的收入可能是“符合预期”。问题是,绝大部分留学生毕业的高等院校,都没这么出色。

最近引发讨论的“俄罗斯名校留学生回国找不到工作”其实是这样的:小周就读的,是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艺术类专业的就业问题,全球都相对窄,而他本人的期望,又是进高校当老师,但高校招聘老师对留学生没有特殊政策,即便是国外名校的硕士毕业,也必须和国内学生一起考试。

所以,海归毕业后的收入,还是和海归能力如何、到底毕业于海外哪所高校、学的什么专业有关,和“海归”这个身份无关。

很多人认为留学是“教育投资”,所以要讲性价比,其实大多数留学只能算是“教育消费”

现在很多人谈起留学,都称之为“教育投资”,既然是投资,当然要讲回报,要追求性价比。所以当现实残酷后,都怀疑这种投资的价值。“教育投资论”一词,源于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一理论将人看作资源,把教育视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强调教育的投资价值和经济效益。据此也可看出,它其实更类似于一个宏观的经济发展概念,而不是指向具体的个人。

那对于个人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支出(基础教育除外),算投资呢?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医学生。在美国学医,学费非常昂贵,且学年长,大多数医学生都是靠贷款读完的大学。但这就属于“教育投资”,因为毕业后的回报路径非常清晰——当医生多少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薪资水平,都是清晰可见的。

ninja150845632988976.jpg
美国绝大部分医学生都背负了大量贷款,但学医的回报路径是清晰的

所以,如果留学者本人和家庭,在留学之初考虑的是“工资性的回报”,应该有一个总体上明确的回报路径可以参考,否则,只能算作“教育消费”。比如那位在俄罗斯念了7年艺术学院的留学生,他凭什么认为这7年读下来,就比在国内读研强,甚至比不读强呢?

如果是为了开拓眼界,甚至为了旅游而选择留学,那就更是“教育消费”了,不存在什么值不值得的问题,你认为值,就值。

把教育拿来消费,很正常,和衣食住行没有不同。尤其是像教育产业化的国家英国和澳洲,教育就是这些国家用来赚钱的方式之一。提供教育这种特殊的产品给国际学生,国际学生花钱购买这种服务,和去饭店花钱吃饭一个道理。

一般都是考虑自己的消费能力去饭店吃饭,而不简单问这顿饭我吃得值不值。

来源:今日话题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实用】去市场买菜,如何确保食品安全?
[城事报料] 减租减税延迟还贷支持民企渡难关
[城事报料] 市医保局到创卫挂驻村协助开展创卫工作
[城事报料] 广东体彩微信号“好运红包”即将上线!
[城事报料] 汕尾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助力创卫,整治环境卫
[热点资讯] 中国患者一年吃掉百亿元保肝药 为何国外根本

发表于 2017-10-21 11: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