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陶端基开拖拉机到湖区巡查,收集水鸟信息。眼前深深浅浅的轮胎印是拖拉机行驶留下的痕迹。 苏路程 摄
中新网南昌12月26日电 题:“候鸟天堂”鄱阳湖畔守望者:我要一辈子干下去 中新网记者 苏路程 冬季的鄱阳湖,各种形状的湖泊星罗棋布。在泛黄的芦苇荡、浅滩深处,白鹭、东方白鹳或嬉戏觅食,或静谧于草中。离候鸟百米开外的浅滩上,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汊湖保护管理站站长林发荣摆放好观鸟望远镜、三脚架,静静地观察候鸟的一举一动。 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世界上最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之一。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来自全球的珍稀候鸟使鄱阳湖形成无比壮观的“天鹅湖”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白鹤长城”,令世界生态专家和中外游客心驰神往。 “现在是候鸟迁徙高峰,我们每天都要下湖排查天网、毒饵、围湖等隐患,巡查候鸟栖息觅食情况。”林发荣称,辖区面积约97平方千米,面积大、岸线长、候鸟数量多巡护经常早出晚归,中午带干粮在湖里吃。 12月19日,大量候鸟在鄱阳湖湖面觅食。 苏路程 摄
“辖区位于行政区交界处,人流量大,管理难度大。”林发荣称,为严防破坏候鸟和湿地资源案件的发生,每隔一段时间,要组织夜间突击巡护排查可疑行为,“就像跟不法分子玩猫和老鼠的游戏”。 事实上,常年驻守在鄱阳湖畔的林发荣只是诸多护鸟人的缩影。 每年夏、冬两季,鄱阳湖都会迎来数十万只候鸟,它们在这儿觅食、栖息。然而,过去,鄱阳湖候鸟曾频遭捕杀,当地人一度堂而皇之地定性为“靠山吃山,靠湖吃湖”。更甚者,在沿鄱阳湖各地,内订、捕捉、运输、贩卖、售食,一条有关天鹅肉的产业链形成已久。 为营造安全的候鸟栖息环境,从2011年开始,每年候鸟越冬期间,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护鸟”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非法猎捕、毒杀越冬候鸟及野生动物,非法运输、加工越冬候鸟及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6年冬天以来,江西各地、各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巡查840次,进入市场及餐馆酒店检查380次,累计清除“天网”3.5万米,平毁非法围堰8处、面积4400亩;行政处罚40余人,查处破坏野生动物刑事案件6起;救治放飞野生鸟类483只。 资料图:今年10月,林发荣跟同事开展夜间巡湖。 鄱阳湖保护区供图 摄
一年前,同是“80后”的唐超群告别城市的喧嚣,成为护鸟员。此前,唐超群是一名新闻媒体从业者,也多次为候鸟生态状况鼓与呼。 “现在的工作重心是鄱阳湖、候鸟。”为提升业务能力,唐超群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和法律法规,下湖监测,蹲守在湖区观察候鸟,打击非法围堰行为。 “候鸟是我的朋友,只有保护好了候鸟栖息的湿地,才能看到更多的鸟。”唐超群用“苦并快乐”形容现在的工作,“体会到了巡湖路上的颠簸,体验到了何为风尘仆仆;知道了严守生态红线打击违法犯罪的不易;感受到了太阳落山后漆黑的村庄,夜里的月光和风与我相伴的寂寞。” 56岁的资深护鸟员陶端基住在鄱阳湖岸边。从小与候鸟打交道,熟知湖区地形和多种候鸟习性。每次巡湖,陶端基都要带着他的伙伴拖拉机出行。 湖区没有道路,陶端基凭经验行驶。拥挤在狭小的驾驶室,记者一路跟着拖拉机颠簸跳跃,一天下来颠得腰酸背痛。“我开了八、九年,现在已经习惯了”。陶端基指着湖区深深浅浅的轮胎印称,这些都是拖拉机走过的痕迹。 12月19日,陶端基用拖拉机载同事到湖区开展鄱阳湖水鸟调查。 苏路程 摄
在本月的一次巡湖中,突发意外,车子掉入坑里,致使陶端基鼻梁骨骨折。在医院休息了几天,陶端基便回单位坚守岗位,只在鼻翼上贴了一个膏药。 看着车轮的泥巴在眼前跳舞,陶端基说,“湖区有诸多沼泽地、滩涂,车辆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我是保护区的向导,没有我,怕他们巡湖时遇到危险。” 陶端基连续七年获得江西官方颁发的“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偷盗分子。他摸了下额头上的皱纹,感觉自己老了,听闻别人夸他尚年轻,他高兴地说,“保护候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要干一辈子,只要还能动,就要干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伍旭东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保护区现已连续7年实现“湖中无天网、无毒饵、无死鸟,路上无越冬候鸟携带和运输,餐馆酒店和市场无越冬候鸟藏匿、经营和交易,杜绝严重破坏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资源和湿地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的目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