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到了,我想起了央视直触人心的调查:你有多久没有牵妈妈的手了?
我的妈妈是苏北一家木行老板最小的女儿,从小娇养,自不待言。但自嫁给同村外乡人的父亲后,身材娇小的妈妈从此就与辛劳结缘,纤细的双手再也不复娇嫩。
高大魁梧的爸爸,除了识文断字外,却不善劳动,这就苦了妈妈。农活、家务不停地忙碌着,可以想见,那时妈妈的手是不会细嫩、光洁的。
抗战时,一家人逃难到上海,妈妈在纺织厂做工,整天在纺纱机旁不停地劳作,一双手肯定是粗砺的。
新中国成立后,妈妈起初仍在纺织厂工作,到了困难时期,回到家操持家务:倒马桶、生煤炉、搞卫生、买菜、做饭、洗衣服等等,根本没有空闲。在冬日,常常看到妈妈用蛤蜊油涂抹皴裂的手,并用胶布粘贴手上深深的裂口。
一年365天,妈妈难得惬意、悠闲的时光是下午。她坐在家门口,一边与邻居聊着家常,一边纳一大家子总也纳不完的鞋底,之后,还得做鞋帮,并缝制成成品。有时,妈妈会买来布料,请人裁剪后,自己缝制成衣。
我读中学时,爸爸罹患恶疾,做了大手术。那时,妈妈一边要去医院照顾爸爸,一边又要赶回家忙家务活,就越发辛苦了,一双手更粗糙了。
爸爸去世后,我不得不告别妈妈,远赴皖西北务农。临行前,妈妈为我做了好多双厚实的布鞋,缝制了不少衣服。她是怕少不更事的我在外受苦啊。
后来,我一直在外地读书、就业、成家,每年探亲回到妈妈身边,妈妈就特别开心和忙碌。那时,我才发现,妈妈的手指关节肿胀、变形。可那时,不算年轻的我,并未体会到妈妈的不易和痛苦。
在陪伴妈妈的日子里,我明显感到妈妈起床越来越早了,清晨三四点钟就会摸摸索索地起床。当时我很不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才明白:她是用早起,来弥补因为手指变形而影响到做事的速度啊。
1993年初,我一家回到上海,寄居在岳父母家。每周日,我都会来陪伴越来越苍老的妈妈。那时,妈妈的手变形及关节肿胀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了,但从未叫过一声痛,以至于为儿的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应该是风湿病的症状。我多次想带妈妈去医院诊治,但她总是推说疼痛得不厉害,又说是老毛病了,难以治好,不愿意就医。此事现在想来,总是后悔不已。
三年后的寒冬,妈妈年轻时就落下的胆囊疾病急性发作,痛得茶饭难进,不得已,只得由我们子女陪着住进了医院。这是八十多岁的妈妈一生唯一一次住院,想不到,也是妈妈此生最后一次的住院。
妈妈住院后,难以进食,只能靠输液保持营养。看到她那枯瘦、变形的手腕被扎进粗粗的针管,我很心疼,但也很无奈。那些天,我总是比平时提早下班去陪伴她。夜深时,我会紧握着妈妈枯瘦且冰凉、蜡黄的手。也就在那时,妈妈才与我说了许许多多她小时候受家里疼爱,以及后来与爸爸成家后甜蜜、辛劳的往事……
妈妈是在过罢年后的年初六走的,走得很安详。同病房的老人说,妈妈是拼尽了心力,挣扎着活过了又一个春节,就是为了不在春节时给小辈添堵。在殡仪馆送妈妈远行时,我最后一次握住她枯瘦、冰冷、蜡黄且变形的手,久久地不愿松开……
为了家庭,为了儿女,妈妈的手总是忙碌着,且没少受罪:皴皱、开裂、肿胀、变形,什么样的苦痛都经历了。妈妈的付出,成就了家庭和儿女,却苦了自己,而她却从不言苦。这不正是普天下劳动者妈妈们的共性吗?妈妈的奉献和母爱的伟大,不正是通过她们那饱受磨砺的双手传递给儿女、家庭和世界的吗?
妈妈,在您的节日,我要对您说:感谢您啊,妈妈,感谢您给予家庭、儿女的一切,一切!妈妈,儿子多么想再紧紧地牵牵您的手啊……(佘建民)
来源: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