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托塔天王 于 2018-6-29 18:26 编辑
认识陈奕长已经很久了,他不管见到任何认识的人,都主动打招呼,给我的印象就是不摆架了。
他常说:”立志为善不唯我,扶贫帮困靠大家”。
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做公益事业。他一直认为以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唯有依靠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才能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力,只有这样,无论事情大小,都能及时得到解决。这是他多年来的经验总结。
至于一些他个人力所能及的,他皆以一己之力而为之。
据介绍,他一直都在关注着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动向。但凡有学生在经济上遇到困难,他一得知,便积极给予帮助。有不少家庭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直到大学毕业。让他们不再因为家境贫困而为学杂费之事担忧。
多年以来,“爱心助学”行动成了他生活的一部份,可以说,”爱心助学”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一切有益于社会和大众的好事,他都会积极参与,尽力而为。前年,听说华中科技大学欲出版《华中法律评论》一书,但苦于经费困难,迟迟未能如愿。他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主动联系,承揽了《华中法律评论》一书的全部出版费用,使该书得以及时顺利出版、发行。他认为普及法律知识、为宏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法制精神出了一份绵薄之力,是他无尚的光荣。
常常有些事情靠他个人是无法解决的,他便发动志同道合的人,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共同肩负起公益的使命。比如修路,他就是这样做的。
家乡的村落与城镇,自古以来连接的都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这样的道路与现今的大形势极不相配,更可谓格格不入。这不单影响村民的日常出行,更为严重的是影响货物及农副产品的运输。从南塘公路上洋村的入口处至湖东下埔村,从下埔村至蓝口村,从蓝田村至横山,将近有二十多公里的乡村小道。平日在睛天尚可,但每逢下雨,村民们便苦不堪言。小道坑坑洼洼,连行人赤脚步行都非常艰难,更不用提车辆了。这一状况如果没有得到改善,将永久限制这几个村的经济发展,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其实,修这几十公里的村道,本就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当前又见到村民们凡乎家家户户都购置了摩托车辆或小型货车,解决出行这一难题便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他就召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乡贤,共同为改善道路出钱出力。把村与村之间原本的羊肠小路扩展成为能够行驶汽车的混凝土道路。如今村村相连,城乡直达,农副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
修路给周围村民及广大群众带来便利,对帮助农村发展也大有好处。除了修路之外,对其它的事故多发路段,他也增做了周全的调查。由于各城镇的经济、居住环境得到了极速的发展,车辆不断增多。但村民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依然淡薄,加上某些路段路况复杂,这样便时不时的发生惨祸。为避免事故的重演,在二年前他又再次动员乡贤们,出钱出力,四处派发传单,提醒村民们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特别是对驾驶摩托车的群众,劝他们一定要戴上安全帽。对不明路况一定要减速、提高警惕。他们又做了许多警示路牌、路标,安装在各个故事多发路段、路口、急转弯处等,提醒广大群众注意交通安全,以杜绝惨祸发生。从这些细节做起,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每一个群众。坊间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由于他的努力,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也随之大大的得到提高。
但交通安全事故这一不幸是始终不能完全杜绝的。他在高速公路上就曾几次见到车祸的惨况,他主动伸出援手,护送伤者到医院进行救治,每次都是等到事故者的亲人来到医院后他才告辞离开的。
有一些事情,不是一时做好了就一了百了的。又比如,慰问孤寡老人,扶助贫困家庭。这些都必须要持之以恒,做足长期服务的。他常常组织人员到镇孤儿院、敬老院以及周边农村等地,向“老弱病残”进行贴心的慰问并赠送物资。或亲手为一些行动不便者洗漱身体、清洁铺褥、收拾家具等。他奔走于乡村之间,为一些贫困户送去粮油、被褥、水壶等生活用品。每月都让这些需要帮助的穷困家庭和社会特殊弱势群体不再为三餐无米下锅而发愁。让这些人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人间有爱的温情。
特别是对因患重大疾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他更是奋勇前行,义不容辞。
此外,在助人为乐之余,他还特别关注家乡的居住环境。每遇到路障,或者垃圾乱堆放这种“脏乱差”的情况,他必全力排除。还有绿化造林,美化大自然。近二年来,他出资出力,共植树造林面积千余亩。使平时荒废的山岗、旷野,变成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林。
以上描述的只是个别事例,虽然不成章节,也没有吹得天花乱队,但家乡人民群众心中明白,他所做的好事,实在是太多了。
我所认识的陈奕长,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但我就认为他才是货真价实的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