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相知,续写千年“丝路精神”(评论员观察)
——共创一带一路美好明天④
丝路精神不仅是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更承载指引未来的价值理念
“一开始,个别人还以为我们的‘饭碗’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他们只来了7个管理人员,却创造了数百个新的工作岗位。”在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集装箱码头公司,商务经理塔索斯发出这样的感慨。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对话开始的地方。如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商业项目,为生活在这个古老地理坐标上的人们带去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把“互利”“共赢”的理念播种在美丽富饶的地中海沿岸。
“一带一路”倡议代表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更蕴含着传承千年的精神价值。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合作的硕果挂满枝头,精神的交融通达四海。
丝路精神,是千年历史沉淀下的一笔宝贵财富。翻开历史的卷轴,从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通道;从大漠驼队输送着丝绸的精美,到茶马古道散发出茶叶的清香,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化的纽带、一种精神的象征。穿越草原沙漠,穿越惊涛骇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被古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沿线的人民自古就明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繁荣的背后肯定不会是争斗、掠夺。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恰恰说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
丝路精神凝结于历史,启迪在当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陆上、海上、天上、网上的联通正逐步从愿景变为现实。“道路通,百业兴”。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前提,设施联通是合作的基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带一路”建设之所以选择从基础设施入手,从具有公共属性的项目破题,就是要为长久计、为未来计,践行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核。从共建“一带一路”的“1+2+3”合作格局、“1+3+6”合作新框架,到9000多列中欧班列拉出的黄金线路;从“数字丝绸之路”开辟新蓝海,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用勤劳和智慧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书写下丝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丝路精神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不仅是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更承载指引未来的价值理念。当下,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如何在风浪中保持开放包容、协同发展的定力?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传统思维禁锢发展活力,如何在所谓“丛林法则”中开辟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新天地?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仅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传递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一种不一样的方法论。“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不必回答谁输谁赢的单选题,而是可以充分共享发展的红利。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吟诵,曾经成为几代“丝路人”的感慨;今天,每周4500个直航航班把通向“一带一路”参与国的“空中丝路”变成“空中热线”。有外国媒体评价:“一带一路”建设有望把超过60%的世界人口引向前所未有的凝聚和繁荣。所谓“凝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合作,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共识、一种期盼。饱蘸丝路精神,书写时代传奇,这一世纪工程一定能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