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495|回复: 1

[广东] 七旬老人无偿出借百艘龙舟抗洪救人 事后谢绝赔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9 09: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广东汕头地区突发洪灾 开龙舟厂老人主动发起救援——
  七旬老人无偿出借百艘龙舟抗洪救人
  近日,广东汕头地区突降大雨发生洪涝,当地一家龙舟厂无偿出借龙舟用于救援的故事却温暖了很多人。

  龙舟厂的主人是76岁的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溪南村村民蔡义南。五年内,他已两次在汛期借出百余艘龙舟,不仅分文不取,还承担了龙舟归还后全部的维修成本。对所做的一切,蔡义南一家人的态度是,与救人相比,其他都不重要。面对救援,只有分工不同。
  五年内两次借百余龙舟抗洪
  今年76岁的蔡义南,是土生土长的汕头市潮南人,他在60年前就与船结缘。其孙子蔡畅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爷爷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随自己的父亲拉船跑货,后来开始独立掌船,直到40岁,才开了这家龙舟厂。
  潮南人擅划龙舟,龙舟制造却耗时耗力,一艘11米长的大型龙舟制作周期得近1个月,纯木质、纯手绘,成本约在两三万左右,制造小船也得半个月。
  蔡畅还特别提到,在当地,划龙舟除了是端午节的竞技项目,也是一项在汛期自救的本领。各家各户的男子,总有一两个人会划。这也使得在本次水灾中,除了救援团队,还有不少村民能前往船厂取龙舟自救,这也使得有更多的龙舟为救援提供了帮助。
  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这其实已经是爷爷五年内第二次免费出借自家龙舟。早在2013年8月,台风“尤特”波及潮南区,蔡义南就通过各种方式告知村民可以来厂里免费借船求生。那一次,蔡义南总共借出110艘龙舟,最终损坏3艘,1艘未归,损失数万元。
  蔡畅介绍,今年洪灾发生前,全厂共有大小龙舟130余艘,同样全部免费供村民自取,如今洪水刚刚退去,对于龙舟数量和损失情况还没来得及统计。
  龙舟救援造成严重磕碰
  今年8月30日,溪南村经强降雨再遇洪水。蔡畅回忆,当天的雨量特别大,“感觉天上有个盆在往下泼水”,洪水来势凶猛,他在朋友圈看到,当时最深处积水已超一米五。
  当天晚些时候,蔡义南决定再次免费借出自己厂里的龙舟用于救援。他让孙子蔡畅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需要龙舟的直接去溪南小学旁,我爷爷有一百多条船,救人优先。此外,蔡畅还公布了爷爷的联系方式。
  令蔡畅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就有远在深圳等地的老乡救援组织联系到他,希望能借船救援。 “我真没想到我的朋友圈力量这么大。”
  作为抗洪救援力量中的一名组织者,生于汕头陈店镇的蔡楚鸿,如今生活在深圳。当家乡发生洪灾时,他和朋友组织了有200多人参加的“潮联义工”救援队。他在看到蔡畅发布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到船厂,表示希望借船参与救援。令蔡楚鸿惊讶的是,面对造价和数量都不低的龙舟,蔡畅的回复是,你们直接去厂里拖,不用打招呼。据蔡楚鸿回忆,9月1日早上,10名志愿者来到蔡义南龙舟厂的仓库,大部分龙舟已经在前两天借出,当时仓库里已经没有什么人取船,也没有专门负责出借龙舟的老板在。他们在取得一大一小两艘龙舟准备离开时,偶遇蔡义南,老人再次表示免费拿去用,并且反复叮嘱注意安全。
  相比皮划艇,龙舟体型更大,也更沉,能够在大江大河里自由驰骋的它,在街头巷尾的洪水中穿梭则稍显笨重。蔡楚鸿把那种场景形容成“巷战”:村落和街道上的积水里夹杂着各种垃圾、家具、硬物,这些对龙舟侧身的绘图和底部木板都有着极大的伤害。
  更不幸的是,9月3日,蔡楚鸿团队使用的大龙舟还发生了意外:在靠近岸边时,因为船中搭载救灾物资过重,导致了船体搁浅,志愿者只能下船徒手推行船只,但船下的石头划伤了船底,水从一个直径五厘米的窟窿里冒了上来。
  当日,蔡楚鸿告知蔡畅船体严重受损的情况,蔡畅却拒绝了对方赔偿的请求,并于第二天派龙舟厂工人拉回了一大一小两艘完成搜救任务的龙舟。蔡楚鸿记得蔡畅曾说,“我们都是在救援,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受损龙舟都是上过战场的战士”
  潮南区陈店镇所有乡村积水已经退去,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志愿者也陆续离开,当地已转入消毒和清洁阶段。
  从蔡义南龙舟厂借出的龙舟正在被陆续归还,不过相比当初的光鲜亮丽,如今的龙舟大多伤痕累累。
  蔡畅介绍,除了因为水中杂物对船体本身造成的磕碰和划伤,船身内部也被人为磕碰致损。不过,他并不心疼,“这些伤痕累累的龙舟都是上过战场的战士”,即便是有些损伤,但因为是去救人,所以值了。
  除了蔡楚鸿,还有很多村民在归还龙舟时表示愿意出钱对船体进行维修,但蔡义南一一谢绝,“与救人相比,这些都不值一提。”
  蔡畅说,洪水来时,他们也一直在参与救援,根本顾不上照料仓库。所以目前究竟有多少艘龙舟被借走、已经归还了多少、每艘船受损情况如何,还没有明确的统计。蔡畅很有信心,龙舟厂的师傅正在对所有回来的龙舟进行修复,“这些都可以修好,放心吧”。他说,以后再碰到需要救援的情况,这些“战士”还能够再上战场。
  文/本报记者 熊颖琪


    来源:北京青年报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城区督查市区环境卫生整治蹲点执法情况
[热点资讯] 山西资源型城市求变 邀全国智库专家为转型把
[热点资讯] 金融科技驱动资管行业加速转型
[热点资讯] 贵州5个县(市、区)非洲猪瘟疫情解除封锁
[热点资讯] 小学师生数月观察树木生长 荷花池畔60幅自然
[热点资讯] 一场黄昏恋,少了一套房

发表于 2018-9-9 09: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