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40|回复: 0

[楼市资讯] 小居室升级大别墅:大湾区助香港人扩展优质生活与工作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3 16: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在官方的定义里,是湾区内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而在当地人的概念里,可能是在美食之都广州喝完早茶,一个小时后到香港购物,美美地度过一个周末,或是在创业之城深圳“热气腾腾”地干上一天,当晚回到港澳和家人朋友团聚小憩,又或者是从广东快速到达澳门,去领略中西合璧的澳门风情,畅享美食……
  对一些人而言,梦想已经照进现实,比如说珠海横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周运贤。
  他是澳门人。每个工作日的早上八点,他从澳门氹仔大潭山的家出发,驱车到横琴口岸,办理通关手续,再抵达位于珠海的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办公室,整个过程不过短短15分钟。
  对于大湾区内更多的人来说,“一小时”还没有完全实现,但“生活圈”确实正在加速形成。目前,高铁等基本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出入境签注、粤港澳车辆往来等创新举措也在频频推出,实现 1小时通达已为时不远。
  而从一个更广的概念来说,大湾区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家”。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表示, “香港人经常开玩笑,深圳往北的都是北方,我们必须改变这个概念。只不过是一个家的扩大,一个家的延伸。可能以前是两居室的,现在买了一个叠层的别墅,家变大了。”
  不过,这个“家”有点特殊,在三地工作生活的人需要过关口。通关等基本交通问题也由此备受关注。要让生活圈真正“转”起来,还要搅动这一池春水,激发三地居民的跨境往来需求,尽早形成产业和创业交流等更深层次的生活圈。
  24小时通关需要两地政府携手努力
  周运贤早在2015年就来到横琴创业。几年过去了,他感觉到身边的港澳朋友走出家门,来粤创业和工作的越来越多。
  深圳边检总站的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达2.41亿人次,2018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逾2.5亿人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经深港陆路口岸出入境的人员占据了大头。
  每天都有大批人员往来两地,而现在深港两地24小时通关的陆路口岸仅有皇岗口岸。其他几个口岸,比如罗湖口岸、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等当天通关截止时间在22:00至24:00之间不等。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谈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建议,扩大24小时通关适用范围,创新深港口岸通关模式,扩大深港口岸“一地两检”。
  从事LED行业的玖明智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尤建兴常年在深圳和香港两个办公室之间奔波,他希望,未来深圳增开24小时通关口岸之后,香港特区政府能够在夜间公共交通上提供配套,比如小巴士。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香港的地铁并没有24小时运行。如果在地铁停运后,不加开巴士的话,乘客动辄要花几百元打的士才能回到香港家中,这就不太划算。”
  建议打造不必讲普通话的科技小圈子
  作为早早就走出香港、踏上深圳的土地来创业的一员,尤建兴对霍启刚的话深有感触。“本来就是一个家的扩大,毕竟香港的高科技发展需要大湾区”。
  不过,由于香港和广东在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香港科技人士更愿意留在香港创业。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普通话不好,而对前往广东创业心生胆怯。
  尽管现在香港的学校日益注重普通话,但那些海外学成归来的中青年人才,是目前创业的主流人群。他们的普通话一般不算很好。
  尤建兴此前做投资时,就发现很多被投资的企业人才回来后基本上都待在香港,只在和合作方有需要的时候才来深圳商谈,“但这其实错过了前期大脑风暴的环节。他们很多人都是博士,如果不来深圳,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和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博士们擦出思想的火花。”
  在他看来,可以在大湾区内打造紧密的科技小圈子,聚集不擅长普通话的港澳人士,或完全不会讲普通话的外国人。政府应该牵头,鼓励三地创业区域,例如香港科学园和深圳前海组成创业联盟,打造联合办公模式,交换会员,定期交流。
  “比如说,我一周在香港待3天,然后来前海待2天,与我同类型或上下游的企业交流。” 尤建兴提议道。
  即便是会讲普通话的港澳人才,进入广东后,也可能会面临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一些专业性强的行业在招人后,需要新人接受职业培训。而目前,内地提供职业培训的机构,不少在港澳青年中的认可度不太高。
  周运贤此前在为澳门员工提供职业培训时,就发现由于两地教育模式的不同,他的员工更倾向于接受亚马逊之类的国际模式的培训。
  “一小时生活圈”的交通框架已搭建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还有多远?圈子的主体是“人”,大湾区内“人”的流动正在加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这主要是指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其中,“人”的率先流动可能会带动“物”和“资金”在大湾区内的流动。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认为,“人”的流动最容易实现。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将是今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其中,货物和资金的自由流动,涉及到更深层次的规则和制度,而人员往来便利化相对较容易。”
  相关政策正在推动。2018年下半年国务院宣布取消11项行政许可等事项,其中包括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等。
  要打造“一小时生活圈”,还是要交通先行。2018年,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相继开通,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加速形成;而在交通配套上,涵盖出入境签注、粤港澳车辆往来等创新举措已相继出台。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形成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合作的共同梦想,三地希望改进交通和口岸通关等设施,尽早地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从小居室变成大别墅,放大生活场景。
  不过,这个圈还在形成当中。这一点,经常往来三地的人士尤其是商务人士,可能感受得更明显。谭刚说:“目前,打造一小时生活圈的某些条件已经具备了,比如说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和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开通,已经搭建起了良好的交通框架。但是,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人口近7000万,而东西向的交通严重不足,需要重点解决。另外,与过去相比,通关环境已改善很多,但是在通关后的出行感受上,还有待提高,像从一些口岸通关后,没有公交车或地铁衔接。”
  谭刚也表示,要真正让“一小时生活圈”发挥作用,还得激发融入的需求,比如说要让香港年轻人愿意把生活空间和工作场所搬到深圳来,“要让他们慢慢发现,在深圳更好找工作,收入不低,配套环境也不错”。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汕尾市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建行汕尾市分行陆丰支行原址复业焕新颜
[城事报料] 速看!最高奖励100万!
[城事报料] 建行汕尾市分行个人客户部(信用卡业务中心)
[城事报料] 建行汕尾市分行房金部组织开展房金条线 典型
[城事报料] 建行附城支行召开2022年7月份案防例会
[城事报料] 建行汕尾市分行营业部组织员工非职务违法犯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