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天,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想想还真的是这样的。
有些话,听得进去的人不必说,听不进去的人不用说,所以说了等于白说,干脆就选择不说。
年龄渐长,沉默在很多时候,变成了最好的回答。
其实这样也挺好。就像有句话说得好:
十有八九的欲言又止,在日后想来都是庆幸;绝大多数的敞开心扉,事后往往都是追悔莫及。
越是认识不久就熟络得像老友的人,往往会更快地以十倍速离开你,越是太快地掏心掏肺,到后面往往剩下的,就只有尴尬。
与其费心费力地去维系,去讨好,不如把圈子变小一点,因为真正好的关系,一定是不费力的,也只有这样,彼此携手同行的路,才能更长一点。
低质量的社交,远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无声告白》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想想我们已经走完的小半生,说过多少言不由衷的话,做过多少不符本心的事?真的很累吧。
总想着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总盼着所有事情都能有个完美结局,但人生本来就是悲喜交加,低谷连着高峰。
一帆风顺对谁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当下努力拼搏一个想要的未来。
那么十年后,你是否希望自己依然在笼络那些所谓的“人脉”?
你是否还愿意像现在这样肆意消耗和和挥霍自己的善良,你是否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都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活,所以总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还有那些值得自己付出的人。
对不关己的人冷淡一点,才能明白,自己要把热情给谁,要把温柔放在哪里。
先有能力爱自己,再有余力爱别人。
从小到大,很多很多人都在告诉我们,要学会付出,学会给予,现实社会也在教会我们,要提高情商,要世故圆滑。
但如今呢?
我们学会了照顾别人,学会了担心别人,学会了开解别人,无论开不开心,逢人脸上总是能挂着笑,却惟独忘了取悦自己。
就像蔡康永说的:其实我鼓励大家做一个比较冷淡的人。我不认为过于温暖,是一个跟别人维持良好关系的好的立场,如果被温暖两个字绑住,那就更吃力。
真的是这样的。
人生前半场,做的是加法,不断地有人经过你的生活,路过你的人生,说了很多话做了很多事,但还是避免不了迎来送往,因为相聚和离别,都是生活的常态。
但是人生后半场,就要主动学会为自己做减法,想不通的事,聊不来的人,该放就放,该忘就忘了吧。
别人的人生,是别人的事,不需要你强加干涉;而你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事,需要你自己来选择。
你不需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你只要在尽力达成自己的期待,就已经不负此生。
一件事,你不想做,那就不要答应帮忙,明知你会为难却还是提出来的人,没有为你着想,所以你也不需要为他着想;
一个人,你不喜欢,那就不要逼着自己去迎合,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同学就是同学,同事就是同事,认清彼此的关系定位,做好该做的事就足够了。
朋友两个字,不等同于认识,也不等同于微信好友,更不等同于酒桌饭局,圈子小一点,真心多一点,干净就好。
我们总要明白:
有锋芒的善良,才是有意义的善良;有原则地帮助别人,才是有价值的帮助;有选择性地对别人好,恰到好处的冷漠,适可而止的关心,才是最好的社交原则。
不为难别人,更不为难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