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53|回复: 1

[品清湖 人文] 【品清湖第二期】粤东祖根崇拜的传奇螺地(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0 11: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粤东祖根崇拜的传奇螺地

陈宝荣


  题 记:你知道海陆丰传说最凄美的螺地祖坟吗?你知道粤东最壮观的的生殖崇拜吗?本文作者陈宝荣历经多次现场踏勘和民间采访,以严谨的辩证态度和引入入胜的通俗笔触,为你解读大湖灵地的历史风云……
  如果说海陆丰大地是元母,那么大湖东海湾就是生门。
  亘古沧桑,两县五水潺潺汇流,缓缓出海,蕴涵阴柔母性美;水绕云从,狮象献瑞印斗呈祥,三山顾盼,朝拱大德迎紫气。千百年来,先人想象力广袤丰富,认为止海之龙脉为大地,尤对天然吉穴梦寐以求。而大湖山重水复,水草丰美,鱼虾浅游,百鸟翔集,人们走过怎不赏心悦目?

一、凄美的钟公传说
  话说宋崇宁年间,中国著名堪舆大师赖布衣从江西定南徒涉而至,见海陆丰大地背山面海,秀色苍翠,赞曰:“文笔乌盾真祖宗,莲花山脉世罕逢,群龙奔涌入沧海,翻腾起伏出英雄”,遂画点八大风水图记而去。
  日后,这些风水名地忽明忽暗,等待德厚之人觅取。时令进入宋景炎元年(1276年)早春,北京一名痴迷风水术的老者携带一少年孙子追龙寻穴来到了大湖,目睹紫气萦绕的山水局势非常振奋,忙不叠地观察砂石水口。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当晚焚香寄宿凤地山下的天妃庙。
  夜半,幽香阵阵,天妃娘娘飘逸来见,托梦告诉他庙左前面丁山癸向的山岭有“仰天海螺”之吉穴可为千年祖地。次日,他醒来十分惊异,磕谢娘娘,并告诉孙子:若有应验,日后来前来祭祖必先拜谒娘娘。然后,顺着水滨远观近看,一路思量,当他觅得螺地山,攀上数十米高的山凹时,便牵着孙子的手大声地惊呼起来了。这是妈祖恩赐的天然吉穴呀:首看,祖山羊牯岭高耸气壮,少祖山屏峰岭清秀,起脑山吊鬼岭圆融浑厚,山形火土相辅,土局生金;次看,三台起峰开屏,贵龙起伏行度,并从中心开出穴脉成丘,止海墩丘之中圆满开造几百余平方的天然山窝,两边隆起对称侧阜相互拱护;再看,间中金星结穴,形如交椅坟窝,中有微突土墩宛若燕巢,巢上有一天然小穴,潮润氤氲,妙趣横生。又看周围环境,朝山美、明堂正、水势旺,如此海边福地南疆绝无仅有了。然而,上乘之穴还须理气测土、尺寸精准及罗城得局,他冷静下来再想慢慢观察……
  正当炎午,老者饥肠辘辘口渴难挡,身心疲倦,吩咐孙子到下面山沟取水,自个平躺在山凹上一块石板睡着了。孙子取水回来,看到爷爷熟睡没去打扰,把一碗水放在他身边,自己爬上山顶玩耍去了。不久,老者翻身不觉地把水碰倒,身下的石头突然转动起来,把钟公掀倒在地。有道是:“风水轮流转,福地贵人得”,原来此地为千年海螺化胎,老人家睡的那块石板,就是螺口房门,海螺得水滋润激活了。这时,经验丰富的老者马上意识到活螺显现,吉穴难觅,天葬最为灵验,同时掐算到这时辰应卯,决定任由老身去了。
  话说他孙子听到下面山坡的响动声就奔跑下来,见到爷爷的栽倒在石板下潮湿的泥土中,他紧张地哭喊起来,并用双手用力去拽拉爷爷的脚,他爷含糊地喊道:“乖孙,别拉,别拉,三升三斗三合芝麻官,以后记得来拜我“,孙子抓住一只鞋子愣了愣,眼睁睁地看着爷爷很快就被螺口吞陷下去了……
  后来,人们知道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仰天海螺”名地,“三升三斗三合芝麻官”是指老者的禄命和入土时辰与地理格局相配,子孙必人丁兴旺,从政为官者多。果真这次殉身,他为家族嬴得了不菲的红利:传衍七百余年,人丁数十万计,遍及南方八省及播迁海外。
  有说,这位老者就是当年长乐县琴江都石下约南岭乡钟氏开基祖钟遐龄。今寻到清乾隆版石印本及现代版《钟氏族谱》记载综述:钟遐龄(12041276),名坛(后写成毡),号文轩,妣李氏,生念、全、安、俊、亮五子,为钟姓烈系入粤始祖。宋淳佑八年(1248年),遐龄与提龄(名壁)、祯龄(名坦)、祥龄(名基)、瑞龄(名堂)等兄弟“五龄”由福建汀州初迁广东长乐县铁炉坝开基,其间曾居齐昌(兴宁)十二都蚕施村东坡岭,十五年后再迁东莞,又于宋景定四年(1263年)迁长乐县琴江都南岭乡。
  谱载,钟遐龄在南岭立足之后家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便给儿孙添置产业:在腊石坑等地(今紫金苏区一带)置田产粮租六十余石遗给念公子孙;在归善博罗等地置田产粮租九十余石遗给俊公子孙;在海丰罗畲等地置田产粮租壹百余石遗给安公子孙;在南岭置田产粮租壹百余石遗给全公及亮公子孙。逝后,钟遐龄葬大湖“仰天海螺”。
  据查,南岭乡明代属永安县,今属紫金县南岭镇,钟遐龄在海丰的嫡传后裔主要有黄羌罗畲钟氏、平东九龙钟氏及城内钟氏。明清两代,南粤钟姓客家人群仰赖螺地的血缘载体,顺应历史潮流,走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前面,把客家文化发扬光大。其中为知名的后裔有明洪武石城县令钟大全、明崇祯广东解元钟丁先、清乾隆廉江县令钟时行等等。民国时代,海陆惠紫钟氏踏出更多显赫人物,崛起为强势望族,每年正月至九月,钟姓子孙络绎不绝地从不同地方前来祭拜,他们均认为遐龄公是为家族繁荣而殉身的伟大祖先。
  抗战时期,粤东军政要员钟超武曾领兵前来拜祖。有一次,他从陆丰河口顾请了32只可载重万斤的客家杉板船,从罗畲河出赤岸河过东溪来螺地山拜祖。祭拜当时,全体士兵向天鸣枪射击充当鞭炮,邻近的高螺村民以为日军登陆,全部吓跑了。拜完后,钟超武交代士兵在高螺村每户人家门口挂上一串串备好的猪肉祭品以示友好。但回程之时一条船却在东海湾打转沉没了,幸好抢救及时才避免重大损失。原来,他们忘记了扫墓之前要先拜大德娘娘的祖训。此后,钟家记住了,每年往来平安无虞。而实际上,客家杉板船的工人习惯于内河作业,他们不熟悉东海湾咸淡水流碰撞运动的特性,所以才出现这个意外。
  除了“先拜妈祖后扫墓”的祖训,还有一个禁忌他们给忘了。即是不能在墓前做出烧纸钱、放鞭炮等与火有关的举动,因为既是螺地,螺门就怕火烧熏烤。可一些后人并不太在乎这些,今天我们在这山凹所见到的情状不很乐观:墓前的石板被凿开一个坑,插着香梗堆着灰烬,周围满地炮屑,如是活螺,早给烫坏肉身了。看到这情景,一名钟姓同行者发出怨叹。他说,由于这处风水宝地也有少些王姓后人来拜祭,现在还没有统一定制,希望有人站出来组织行动,共同维护美好的人文环境。
  于是,前面的传说又续接下来:话说钟公殉身当时,同行的孙子十余岁。钟孙看事已至此就回家报讯了,那知横山隔水,记不起回家的路,走着走着,在半路上饿昏了过去,一户好心的王姓人家收养了他。于是,钟孙在王家长大成人,并婚娶生育两子,一子姓钟以示不忘血脉祖根,一子姓王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分衍以后,钟王两姓不约而同地来拜祭螺地并流传至今。
  当然,谱载与传说略有不同,谱载遐龄公来自南岭,籍贯并非北京或南京,并且此前有多次迁徙记录;谱载钟公当年携带应时、应举两名孙儿同来,并非一孙。那年两孙分别为17岁与15岁,遐龄公自取天葬之后,他们一时回不去,被邻近的郑姓村民收留,日后才送回南岭。

二、奇妙的王姓传说
  大湖高螺的“仰天海螺”在清代已被钟姓确认入谱了,但传说活地不宜立碑,外人对其真实状况与主人身份不一定认同,由此在当代之前遇上了一些意思不到的争议。
  首先,王姓说这个吉穴是南京王公的天葬螺地。今年四月,汕尾市广电局退休干部的王兴财先生向笔者转述了从他爷辈流传下来的故事:王公生活于宋末,是南京大户人家的贵族子弟,从小痴迷风水术,岁及中年既不爱经商,又不慕功名,仅喜每日深读勘舆书籍,他兄长看他不顺眼,认为他生性慵懒。有一次,其兄因小事大骂他了一顿,他愤而离家出走,到处游山玩水,直到那一天没有盘缠了,就到一个破庙去栖息。次日醒来,他却发现身边搁着一个簋箩,打开盖子里面盛着热腾腾的汤肉饭菜,他觉得这是天赐的,吃完后就挑着簋箩回程,奇怪地是每到吃饭时间簋箩里面都有供食。不愁吃喝,他回到家犹是足不出户,继续闭门钻研书籍。
  几个月过去了,他哥觉得蹊跷,怕弟弟有什么意外,就叫孙儿保留意试探。当时,他认为机缘成熟,应该挑着那个簋箩出去云游了,碰到侄孙来叫门,就问其要不要一起去游玩?侄孙也觉得有趣,就这样跟着走了。那年时光,他俩有了天赐的饭菜簋箩,悠哉乐哉,一路晃荡到了粤东,看到莲花山脉秀蔚壮阔,就从南岭乌顿山文笔峰开始追龙,几天跋涉,绘图记录,过激石溪、横陇、南门山,见九龙山突起如盖天旗,穿东溪下大澳,地脉耸起羊牯岭来龙,再蜿蜒而下在海边开帐结穴,便按肖形山地断定此地为“仰天海螺”岭域也。
  登斯岭,见螺房丁山癸向,返身逆结,穴窝佳趣天然,春风得意。穴后有高岭挡风,收纳精气,前有东海湾游鱼跪蟹,明堂收水萦怀,中有空壳山小岛如印斗,右有浮头村象山如银象朝贺,左有高螺村狮地山如金狮起舞,一派大地景象,即喜出望外。时人有曰:“螺地向北斗,河水向东走,狮象把水口,空壳山做印斗。”随后,出现了有如前边传说相似的天葬情节。
  当年,王氏孙儿幼小无知,看到爷辈被吞食螺地之后十分吃惊,哭着到了附近的村庄告诉村民。彼时的高螺村不如现在格局整齐,而是住着十几户唐姓人家,叫“后溪村”,前面水域叫“唐公港”。好心的唐氏听到这个传闻,十分理解王孙的心情,让他歇息数日后便凑些盘缠让他回去。
  不日,王孙挑着簋箩按来时的方向一边辨别、一边寻路。可是到了饿肚想吃东西的时候,那个簋箩再也不出现饭菜了。当他到了长乐南岭乡之时,实在忍受不了饥饿,昏倒在路边,一户善良的钟姓人家收留了他。钟氏看他耳厚嘴阔,吉人天相,待等到他成年之后,即招为女婿。后来,王孙在钟家生育四子。
  时间如流水,不知不觉王孙步入知天命之年,他念念不忘爷辈的嘱托,不忘故乡南京。有一天,他准备了四个灯笼,两个写上“钟”字,两个写上“王”字,然后集中四子,把保藏了多年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并要求他们分别作出选择:摸到“钟”字灯笼的两子,继钟姓在当地繁衍;摸到“王”字灯笼的两子,为王姓回南京传丁。后来,据说回到南京的两名王姓儿子,他们的裔孙在朝廷做了大官,子孙非富则贵。早期的时候,他们曾经派出船队从南京到大湖祭拜螺地祖墓,但有一次突发龙卷风,被打沉了几艘船之后,就很少有人来祭拜了。只是,后来迁徙到海陆丰的王姓裔孙继承了这个祭俗。
  钟王两姓的螺地故事,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不如两不相忘。明清时代,螺地的名气颇大,民间把此穴归入粤东三大风水名地,曰:“海丰向天螺,陆丰公背婆,潮州三点桃。”即分指海丰高螺的“仰天海螺”祖地、陆丰大塘卢姓田尾山“公石背婆石”祖地、潮州笔架山(不知姓氏)祖地。到了现代,“三大名地”又有新说:“潮州一支梅,梅州一只虎,海丰一粒螺”,分指潮州明代状元林大钦的倒地梅祖地、梅州踞岗虎地山叶剑英元帅出生的宅居、海丰高螺的“仰天海螺”阴穴。

三、螺地争议及考辩意义
  有关大湖“仰天海螺”的肖形阴穴,钟有钟说,王有王说,还有一些大同小异的版本流传民间,莫衷一是。由是民间天葬避讳立碑,事实真相一时难以决断。特别近代以来,随着人口迅猛传衍,在社会生存与心理需求的作用下,醉心名地的人有增无减,位处天涯海角的螺地终被人列入移托的选择视点,接连出现波折而有惊无险。
  清光绪年间,螺地扰动出现了。当年,东海湾西岸陆邑浮头乡的庄怀章、庄思勇等人渡西岸在螺地山“仰天海螺”坟地之上面和下面开穴筑坟。此举被高螺钟姓村民发现,报告海丰钟氏宗族出面交涉并诉诸衙门,由于坟无碑记,弄得海丰执事马县令一筹莫展,两场官司下来还是判决不了。幸有海陆丰热心时事的庠生林时荣、监生赖联芳、武庠郭上青等人在两族从中斡旋,于是第三场诉讼顺利开堂,马县令采信传说较早之论,尊重钟姓坟墓的主穴地位,作出立约判决,确定上穴为庄新垣墓,中穴为钟遐龄墓,下穴为庄东畴墓,并采取和睦手段,要求上中两穴同立墓道,事件才得以平息。钟氏谱载,当时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二月七日。
  后来,可能立约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之缘故,螺地周围再次出现了占地筑坟或在附近采石养蚝的事。当年,留居高螺乡的钟姓人丁稀疏,无法阻止这些非常行为,他们再次向海丰城钟氏宗亲求援。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前广东省财政厅长钟秀南、广东省议会议长钟声、陆军上将钟鼎基等几十名钟氏人物联名干涉下,海丰县县长翁桂清发出布告,明令禁止出现影响螺地景观的行为,并勒石示牌。或许,就在这个时候,邻近的坟墓都搬走了。
  好风水,人人爱,或许是文化习俗使然,因之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住着神仙和祖先。吉地灵穴,是古人寻求天人对应的神秘媒介,尤其海陆丰人,他们总希望先人埋入吉穴,可以通过遗存的生命信息可以聚集能量,通达灵异,庇佑人丁兴旺,升官发财。而海螺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动物,繁殖力极强,螺地则是古人理想延伸的吉穴,由是海螺为尚,面朝大海,子孙万千,不尽财源滚滚来。
  然而,这一切都是主观愿望凭借物象折射出来的人间传奇。而透过螺地传说的背后,我们试图从客观辨证和各类社会学科上中找到一些历史信息。
(一)反映了一种离乱世态,保藏着乡关记忆。
  中华姓氏是独特的文化符号,背后积淀着浓厚的集体记忆,表达着群众对祖先来源的文化认同。仰天螺地的传说背景发生在宋末元初,寻找螺地的公孙从外地到海丰,实际上相当于流亡到海丰,反映了改朝换代的离乱世态。有如台清黎姓先祖玉甫公原在惠州做官,宋朝解体回不了福建而落居海丰;可塘章姓文举公宋末从安徽逃难到海丰建大章乡;海陆丰施姓为宋末福建解元施荣廷隐居本地之后人;公平狮地山有宋代“南京王”姓祖墓等等。
  联想到一些姓氏祖先有奶没公、或有公没奶、或叔侄同来、或朋友同行之现象,我看都是离乱惹的祸。另外,若是碰上改朝换代,会出现皇家赐姓或害怕株连改姓的历史现象。又如碰上离乱时代,在生存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说不准就会出现上门入赘、投靠收养、随母改嫁改姓等借救举措,所以谁也说清不了自己是纯姓。到了生活好起来或定居下来之后,人们出于依恋原乡、怀念故土或惋惜旧根,往往通过祭祖感恩来忆苦思甜,便有了“南京王”或“北京钟”到海丰寻龙点穴之说。同时,祖先有了吉穴,后人也就有了安居乐业的心理依托。
  
(二)保存了一种民族意识,铭刻着抗元血泪史书。
  宋末,元军铁骑横扫南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抗击元军就是抵御外来侵略。当时,赵氏行朝及文天祥曾经领兵驻扎海丰,海丰人民铁肩担大义,支持他们的抗元事业。元军进入海丰之后,大开杀戒,烧毁县城,埋入影响弥久的民族仇恨,甚至元朝统治中国97年间,海丰人民压根儿对元朝没有好感,坟碑不打元朝年号。由此引申到老者殉身“螺地”的年代,正处于宋末元初,不安装坟碑是当年民间习惯规则,传说盛行是一种美托。
  (三)反馈了一种葬俗信息,保藏着先民群体影像。
  古海丰人早于5000多年前就生息在这块山海之间的土地上,保留下30多处文化遗址。隋唐时代,古海丰的聚落群体仍以百越土著为主;宋元时代,依然活跃着部分畲疍居民。按科学考据,古畲族是由蓝、雷、盘等几十个姓氏组成的群体部落,陈、黄、李、谢、丘、吴、刘等客家姓氏带有畲族血缘,部分钟姓也从畲族分源出来。后来,随着宋元战乱或明清兵事,除了部分畲民西迁,多数畲民同化为汉族客家。畲族没有文字,清代之前的坟墓很少立碑。
  另一个群体现象,畬疍同源,上山为畲,水居为疍。高螺处于山麓水滨,生息着渔民疍户,他们的坟墓不立碑,或限于生产条件少有碑记。或许,出于对某位共同祖先的纪念,墓穴产出传说,传说易于记忆。由此,螺地阴穴埋藏着猜测不透的先民秘密,群体影像诡异。
  
(四)反映了共同祖根崇拜,保留着客家独特的祭祀现象。
  螺地的崇拜人群以客家民系为主体,祭祀时间不受清明节限制。客家人勤劳淳朴,族群观念强,尤以客家话为声讯媒介取得社交认同感,走遍南方各省,走向世界,凝聚着团结互助的开拓精神。客家人南迁之后,多居环境封闭的山区,远离政治中心,外来文化冲击少,恪守传统文化,至今仍保留着春秋二祭的拜祭习俗。客家人慎终追远,重视孝悌,坚守“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血缘崇拜,他们通过祭祖仪式,借以不忘祖先开疆拓土的艰苦岁月。尤其对入粤始祖、入闽始祖、或某些区域的共同祖先有着高层次的敬畏,往往保留着不间断的祭祀仪式,有如粤东客属地区刘姓开七公墓(广东兴宁),有如闽西、赣南、粤东客属地区李姓火德公墓(福建上杭),有如桂东、粤北、粤东客属地区陈姓贽公墓等等。
  总之,高螺仰天螺地奇妙的天然局势及其所引申的文化内涵,并非钟王两姓的传说所能涵盖的,它有着源远流长的传承性,反馈着南疆人民不忘本、不忘恩的精神理念,其民俗意义犹如五身妈祖的神祗崇拜一样,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脉搏紧密相牵,息息相关,演绎着山海文明的千古传奇。

发表于 2023-4-10 00:17:02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作者乱谣言乱编故事。海丰向天螺(罗)真实墓主是林氏天潢王公将军墓。除林王两姓外。钟氏最假,乱认祖墓等。钟氏南宋人是如何穿越明朝正徳六年妈祖庙过夜的???南京王爹公将军墓。林天潢公长子王洪公墓,王洪公修谱记录,历史列代可考。
IMG_20230403_194729_755_01680522450310.jpeg
2023-04-07-225555833.png.jpg
2023-04-07-225542098.png.jpg
2023-04-03-093520005.png.jpg
Screenshot_20230219_09284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