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心脏支架从1万多降为700元又升回去,这波操作太神了!》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该文针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心脏冠脉支架(心脏支架)一事进行了个人解读,给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一个产品从上万元的“天价”到700元的“地板价”,的确会让人们心存疑虑:为什么能降这么多?会不会便宜没好货?患者能不能得到实惠?
谣言迎合着这些疑虑滋生,说得头头是道。科技日报记者对此进行梳理后呼吁:关于心脏支架的这些传言别信了!
纳入采购的全是“过气货”?
和手机一样,心脏支架也更新换代。
巧合的是,心脏支架的广泛使用在时间上和手机相近,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
当全民“诺基亚”的时候,心脏支架大部分为裸支架,材质多为不锈钢。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应用,从不锈钢到钴合金、铬合金等的升级使得心脏支架的血管支撑强度和X射线显影性愈发向好。例如,钴基合金支架丝网可以比不锈钢支架薄20%—30%。
然而,这一时期接受心脏支架的患者中有30%的人在半年内还会面临血管再度狭窄的问题。
2001年9月的欧洲心脏病学会议上,一款新型药物支架的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其6个月造影随访结果再狭窄率为0,自此开始了对药物支架的大规模研究。和手机的智能化前后脚,心脏支架在2006年前后逐步升级为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进入了“智能机”时代——支架不光能撑开血管,还能携带药物输送到病变位置,实现了“靶向治疗”。
此次纳入集采、价格大幅跳水的产品正是药物支架。“集采合金带药支架,我们是经过专家论证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钟东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价格问题,之前有很多患者选择使用不锈钢支架,而目前的集采价格使患者可以升级使用合金带药支架。“老百姓更多地使用合金带药支架,获得的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也随之提升。”钟东波说。
相关资料显示,纳入集采范围的铬合金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是心脏支架使用最广泛、临床认可度最高的一组产品,由于其支架框架材料、新的抗增生药物,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做涂层的优势,使得生物相容性更好,支架梁更薄,能够大大降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再狭窄等几率。
科技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歇。“智能手机”之后会是什么?当折叠屏手机在进入人们的视野时,第三代的可降解支架也逐步落地。
2019年2月,我国首个生物可降解支架获批上市。今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率领团队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冠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获批上市,成为第二款在我国上市的可降解支架。
患者能否得到真正实惠?
这篇题为《心脏支架从1万多降为700元又升回去,这波操作太神了!》的文章抓住“不下调支付总额”这句话,直接将“不下调”错误解读为“心脏支架的采购价格虽然降下来了,但是患者的负担并没有减少”。
事实上,这里提到的“支付总额”与患者没有关系,指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向医院支付的总额,“不下调支付总额”即“结余留用政策”。
在医院的结算单上,一项医疗服务收费中,会出现医保支付和自付两个费用。支架的大幅降价,使得总体费用跟着降价,医保支付和自付都会按照比例下降。
自付下降了,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患者植入支架的自付费用将从大约6520元下降到308元。医保支付按比例同样会下降,但是根据“不下调支付总额”的政策,医保支付还是会按照没有集采的价格支付,把谈判谈下来的结余留给医疗机构。
“在原有模式下,企业比拼的是销售渠道和费用空间,企业之间没有公平竞争,企业产品质量、性能保障、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竞争根本就不充分。”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必须斩断原有的销售模式对中国行业发展的影响,促成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价格跳水会导致质量下降?
企业不会做赔本的买卖。钟东波表示,对于这样的降价幅度不必太过惊讶,更不用担心企业报价是否已经低于成本,经过前期一系列的成本测算、财务报表分析等,这样的报价其实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以材料计算的话,高品质钴、铬合金,价格大约为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一吨,而制造心脏支架仅需要几克,心脏支架的成本大部分在研发、工艺、设备等环节。”相关业内人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随着产品生产量的增加,心脏支架的主要成本逐步“摊薄”,价格也会随之大幅下降。
此次集采通过“国家团购”的方式,对产品的成本价进行了摸底,使得其市场售价回归到合理空间内。
同时,为了确保国家集采的支架产品质量过硬,国家药监部门也“出手”了。“中选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企业现场检查力度,组织精干专业力量对中选企业全项目监督检查每年至少一次,最近一次监督检查应当在2020年底前完成。”在11月1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加强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冠脉支架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省级药品监管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心脏支架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通过“日常监管+重点检验”的模式,国家药监局将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实施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重点项目质量检验,而且中选企业的抽检与生产企业现场检查相结合。也就是说,不光检查产品,还要“直击”生产现场,实行过程管理。
来源: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