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我党优良传统, 也是各级政府做好本职工作, 检验政府工作的成败与实际成效的重要路径。
群众路线在实践中贯彻得怎样, 关键还是要看各级党政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真正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诉求。
乡镇干部与其他层级的党政干部相比, 与群众的物理距离更近, 执行群众路线、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更为便利, 也更为迫切。
在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之前, 乡镇干部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下乡包村, 完成农业税费的征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虽然在干群之间发生过部分因税费征收和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尺度等诱发的冲突, 但乡镇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直接联系得到以维系, 乡镇干部对于乡村的实情也非常清楚。
但是, 伴随农村税费的取消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之前乡镇干部与群众之间建立起的密切联系也随之疏远。虽然现有的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实施, 推动了大量乡镇干部走向乡村, 但是他们联系的对象比较特定, 数量也非常有限, 乡镇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机制亟待重建。
目前, 基层民众在对不同层级政府的满意度上, 乡镇政府属于满意度偏低的等级。同时, 乡镇干部与群众之间联系的减少, 使得乡镇干部难以真实地捕捉到群众的真实诉求, 导致乡镇干部的工作难以取得实际成效, 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群众对乡镇干部工作的误解, 使得乡镇干部产生工作上的挫败感。
加之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较多、考核难度较大, 导致部分乡镇干部的心理压力较大,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普遍的紧张焦虑、心理失衡现象。‘紧张’‘累’‘压抑’‘焦虑’等几乎成了描述他们心理困扰的关键词”。
例如, 在某地每年开展一次的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调查问卷中, 贫困户对乡镇扶贫干部的满意度如何是一项重要指标, 也是乡镇扶贫干部心理最焦虑的地方, 唯恐被填上不满意而导致在扶贫工作的付出付诸东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