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基层一线作为民生发展的前沿阵地,是政策落地生根的“关键土壤”,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其能否高质量运转,关系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否真的实现,关系到政治资源最优化配置,是当前基层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把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实,让政策制度“不失灵”、“不走样”、“不碰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对症下药,在政策解读、意图领会和把握节奏三个方面做到“韧”“准”“勤”。
政策解读要“韧”,保证信息对流“不短路”。在日常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在一项政策制定出来之后,不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多看嫌“费心”,多问嫌“费嘴”,多嚼嫌“塞牙”,看相“一打包”,选择性的“一比划”,就下发给下级部门,下级部门根据自己的意愿、习惯对这些制度层层“打折”,步步“瓦解”,最终这些制度就有可能被严重曲解、甚至掏空。落实政策不是一锤子买卖,往往需要勤思敏学善悟,以心相投,加强沟通,长期关注,变“唯上”为“合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保持一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保证信息对流“不短路”,保证有效宣传“不缺位”,使执行力的“准星”真正对准政策方针的“靶心”。
意图领会要“准”,做好上传下达的“政策通”。上下同欲者胜。受领任务、领会意图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更是完成好工作的基本前提。试想,如果做什么、怎么做都没有弄清楚,何以遑论工作标准、工作成效?受领任务,首先,上级部门应尽量减少“二传”环节和“无病呻吟”的现象,尽可能通过培训式会议,给基层直接负责人和落实责任主体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缩减“信息沟”,变“走形”为“走心”,秉持实事求是,摒弃哗众取宠,避免形式主义。其次,领导干部也要自行充分理解领会任务要求,就“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积极请示、充分沟通,确保政策下达的初衷和落实结果“最美合声”、“双向共赢”,形成共同协商的多元合作局面,才能打好“上下同欲”的对称战。
把握节奏要“勤”,善做统筹兼顾的“望远镜”。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再强调,应当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指导实践。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在工作落实过程中,工作对象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上级的思想、意图、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基层工作既要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更要做到立足长远“全程追踪”,主动沟通进行工作衔接、纠偏补漏,及时调整动态,克服“情况不明乱弹琴”,防止要求与落实“两张皮”,把握政策要义,避免常识性错误、低级失误、缺项漏项,给自己留出纠偏补漏的时间,预留出“就有道而正”的转寰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办事水平。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执行之要,贵在令通。政策信息的掌握与否折射制度生命的成效。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做好上下“接线员”,做到政策宣传与高效执行“同频共振”,学好“政策通”这门必修课,更要做好党和国家政策“落地有声”的代言人,在高效的执行力中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践行初心、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