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们海丰、汕尾的清明祭祖风俗是多种多样、多层次多角度的。清明祭祖传统物品比较丰盛,有:“生仪”(即祭品)、“烛引”(即蜡烛)、“银锭”、冥币、纸钱(这里的“纸钱”是用于撒在坟上的彩装纸片)、鞭炮、包仔、香等等。
祭祖物品丰富程度往往跟个人喜好、家庭条件息息相关的。比如有几个钱在身的人喜欢买只烧猪去“孝敬”祖宗;家境一般的就按老传统准备祭祀物品了。清明祭祖从贡品的丰盛程度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虽然不见得有攀比的情况出现但是各种在祖宗面前“运作”财力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的。做给老祖宗看?供奉给老祖宗享用?笑话,他们泉下有没知都不一定呢,更别说吃供奉拿金银财宝呢。说到底,祭祖的物品除了几样是固定不变的外,其他的几乎都在不断的变化中。如今得包子已经很少有人亲自做那种红糖小包而是外面购买的白砂糖陷儿的包包了,或者直接用面包、蛋黄派之类的糕点替代包包。
包子可以变化,其他的祭拜用品也可以变化。“生仪”的内容各不相同,尽显风俗的快速运动模式;一道文明祭祖的规定或叫倡议之下,礼炮替代鞭炮并带动周边地区清明祭祖模式和观念的改变,这是风俗的顽强生命力!更是人们改革风俗的想象力和应对能力。改革必须彻底而且循序渐进,然而无论是怎么样的改革出发点都必须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这其中就必须充分地尊重风俗习惯,哪怕明知是封建迷信色彩浓厚也如此。移风易俗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或者宗教的做法。比如捧上鲜花替代蜡烛,点上短小的香“做个意思”就好,简单化祭品减轻活人驮背祭品的艰难,简简单单就可以了。以此配合文明祭祖的新风推动传统节日的方向变迁。思想境界抬升一个档次,我们会发现原来祖宗不会怪我们礼数不周也不会嫌弃贡品简单。
我支持对清明这个传统节日进行改革,但是我反对一刀切强制措施,强扭的瓜不甜,过度强行只会适得其反。感情需要培养,好事需要多磨,情爱需要调情,改革传统节日需要循序渐进。清明本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承数千年,一旦改革用力过猛必定破坏传统节日的民间属性与精神!太过立功心切,凸显工作能力的方寸大乱,是粗鲁的表现。所谓:“紧饭卖熟,紧亩卖大”,这句海丰谚语就是对那些工作仅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的人的忠告。我们不能像喷洒除草剂那样“通杀”以除杂草,因为如此破坏环境必定引发水土流失等得不偿失的恶果。对待传统节日也是如此,不能强制制止一年比一年严加管束,应当以教育引导替代的方式把陋习、危害性大的东西转变过来。鞭炮换成礼炮就是一个成功例子,何不多多效仿呢?
在什么海丰和汕尾,祭祖,一定要烧纸钱“向银锭”吗?好的不学不好的学一大堆,某些地方的人思想依然陈旧,他们顽固不灵总喜欢偷带一些易燃物山上祭拜祖宗,总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祖宗的保佑。当我们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看到某地引发山火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那些肇事者的祖宗并没有对不肖子孙有所保佑而警车应当会包邮送不肖子孙进看守所。祭祖,一定要烧纸钱“向银锭”吗?我看未必呀,可以改一改了,也应该改一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