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机构,不断推出医院评价排行榜,每年发布一次排名。有的医院为了比拼排名做评审专家“工作”、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一些年轻医生不愿下临床,还有的搞根本无法实现临床转化的注水“科研”,到“黑市”买论文或者“科研服务”……
医院临床与科研,如何平衡发展,确实是困扰不少医院和医生的难题。但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都十分明白,临床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只有临床没有科研,医疗技术就不能取得进步与突破,只会固步自封;科研要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不能凌空蹈虚,科研成果最终也还是要接受临床的检验与应用。
可以说临床与科研,对于医院和医生来说,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如果能比翼双飞、并驾齐驱,是再好不过。但一个医院的资源与积累有限,一个医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如果侧重于临床,则很可能科研进展的速度就要慢一点;反之如果钻研于科研,临床工作则要受到拖累。在临床与科研之间,如何才能不顾此失彼,业界人士都在探讨这个话题,殚精竭虑地想要拿出解决办法。
在寻求到尽善尽美的解决办法之前,医院与医生们大多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有所侧重与取舍,在动态中寻求平衡,而不至于严重失衡。换言之,如果不被各色医院评价“排行榜”打造出的名利“枷锁”所桎梏,医院和医生们在寻求临床与科研如何平衡的道路上,至少还在求真务实,不会偏离正确方向,闹出注水“科研”“黑市”买论文这样的荒诞之举。
很多医院评价排行榜本身并不具权威性,也不具科学性。有些医院起初对这些排行榜并不在意,但是架不住排行榜制作机构的炒作与声誉绑架,出于竞争、领导政绩考核等功利性目的考量,不得不加入到了排行榜的“血拼”之中。排行榜的制作者,其实大多并没有心思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对医院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调研之后,给出公正的评价结果,他们排行榜评价的办法主要是考量评审专家意见和科研相关指标。而评审专家则一是凭印象,二是也看科研成果。
诸多因素叠加,以“排行榜”为价值导向,医院与医生自然要在临床与科研之间,向科研严重倾斜。众所周知,科研成果既需要投入,更需要长期积累,甚至要带点运气的偶然因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排行榜”串联起的功利链条的鞭打之下,弄虚作假的注水“科研”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相较于慢工出细活的科研,临床门诊则是一日不可或缺。医生少看一天门诊,患者就要多一天等待。从公共利益的角度考虑,临床比科研更重要,临床门诊才是医院的立身之本。以“排行榜”为指挥棒,厚此薄彼,带偏了医院和医生的发展方向,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也是医院与医生的根本利益。
而且,对“排行榜”的狂热追求,还会滋生腐败。据业内人士透露,医院血拼排行榜,甚至要用上“打投”“混圈”等手段。如每次评审之前,会有医院去找相关评审专家“沟通”“汇报”,寻求“指点”“提点”,以争取更多的印象分。可想而知,这背后几乎必然存在着利益输送。
实际上,有关机构和某些专家热衷于制作、参与“医院评价排行榜”活动,就是出于攫取利益的目的,并非做公益,去弥补医院评价机制的不足。如果医院和医生被各种“排行榜”牵着鼻子走,则会一步步堕入他们预设的名利陷阱。
所以,于公于私,医院和医生们都不能被“排行榜”牵着鼻子走,而是要有主见和定力,建立更加科学的内部评价体制,既保障临床,又促进科研,通过患者的口碑赢得经得起考验的社会评价。急功近利地血拼“排行榜”,是缘木求鱼,甚至是饮鸩止渴。相关监管部门,也当加强对“排行榜”乱象的规范与整治,还医院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生存发展环境,为广大医疗人员拓展一个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来源:深圳特区报·读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