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41856|回复: 4

[论汕尾] 《海防名城碣石卫》修订本即将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7 2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21-7-7 22:32 编辑

清碣石镇城 林世典.jpg

《海防名城碣石卫》修订本即将出版
叶良方
各位读者朋友:
       历史的警钟长鸣,爱国主义精神长存!为了让当代的年轻人知道,海陆丰曾经有过一座英雄城市碣石卫,曾经有过一支令侵略者胆战心惊的俞家军,曾经有过一篇令人自豪的海防历史。逮至清代267年的历史风云中,碣石镇水师部队南征北战,驰骋在祖国的蓝色海疆上,先后参与了统一台湾宝岛、虎门销烟、巡逻东沙岛、驱逐倭寇英夷等重大战事。因此,在海洋丝绸之路的世界史册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篇章,写下了汕尾市碣石卫城海防历史的光辉一页!
       铭记历史,崇尚英雄;薪火相续,一脉相传。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革命传统。为了不让碣石卫这座英雄辈出的海防城市被人遗忘,为了宣扬先烈捍卫海疆的英雄事迹,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三年前,笔者在潮汕历史文化中心领导、专家的支持下,连续三年长坐书斋,对壁敲键而书,出版了《海防名城碣石卫》《碣石卫名将传》《碣石卫战事风云》等三本有关汕尾市海防文化的系列丛书。其中第一部《海防名城碣石卫》原版,曾于20184月由潮学中心编入《潮汕文库》丛书,在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由中心书店向社会发行,供给国内各家大专院校作为研究资料,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影响和好评,也引起了清碣石镇总兵官苏利、苗之秀、李扬升等后裔,以及碣石水师副将蒙应瑞、刘大忠、曾大勇、水师游击陈谢勇等等将领后代的关注。他们从网络私聊上纷纷来信,发来了有关碣石卫的新资料,对本书的修订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今年3月初,为了让三年前出版的碣石卫志内容臻于完善,更具有学术价值。笔者回过头来对第一部《海防名城碣石卫》,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至72日,经过再三的斟酌修改,终于完成了《海防名城碣石卫》的修订工作。至此,内容相比原版进一步充实,全书字数比原版20万字增加了10万多字。其中主要内容第十章“海防文化名胜”,增加了一、三、四、五、七节;第十一章增加了“海防文化轶事”共六节;第十三章增加了“海防奏折”一节。并对第七章“明清碣石卫海防事略”和第八章“碣石本地籍名人录”,以及第一章“碣石卫城海防设施和社会形态”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补充。尤其是第十章第一节的“将军府第”,从原来的2座增写到10座,从而使碣石卫城更突出海防军事特色。
       碣石卫志第一部《海防名城碣石卫》修订本,现以彩版、大十六开的版面,准备送交印刷厂印刷。由于本书印刷成本较大,印刷量仅数百册。因此,全书价格150元。敬请朋友读者们提前预订购买,支持此书尽快印刷出版,先订者先寄,售完为止。特此敬告
                                                                             202172日于汕尾市碧桂园五坡斋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古风)“勇士号”、“机遇号”火星探险
[文化天地] 答黄山先生《对海丰明代第一位进士李实新考之
[文化天地] 汕尾市海防名将故事之一:开创碣石卫的第一代
[文化天地] 悲僧行——祭诗僧释函可
[三唯论点] 揭开碣石卫署旧址之谜 ——汕尾市民间考古
[三唯论点] 《碣石卫战事风云》第三章 清代碣石镇出征外

 楼主| 发表于 2021-7-13 22: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海防名城碣石卫》修订本即将出版
叶良方
各位读者朋友:
       历史的警钟长鸣,爱国主义精神长存!为了让当代的年轻人知道,海陆丰曾经有过一座英雄城市碣石卫,曾经有过一支令侵略者胆战心惊的俞家军,曾经有过一篇令人自豪的海防历史。逮至清代267年的历史风云中,碣石镇水师部队南征北战,驰骋在祖国的蓝色海疆上,先后参与了统一台湾宝岛、虎门销烟、巡逻东沙岛、驱逐倭寇英夷等重大战事。因此,在海洋丝绸之路的世界史册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篇章,写下了汕尾市碣石卫城海防历史的光辉一页!
       铭记历史,崇尚英雄;薪火相续,一脉相传。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革命传统。为了不让碣石卫这座英雄辈出的海防城市被人遗忘,为了宣扬先烈捍卫海疆的英雄事迹,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三年前,笔者在潮汕历史文化中心领导、专家的支持下,连续三年长坐书斋,对壁敲键而书,出版了《海防名城碣石卫》《碣石卫名将传》《碣石卫战事风云》等三本有关汕尾市海防文化的系列丛书。其中第一部《海防名城碣石卫》原版,曾于2018年4月由潮学中心编入《潮汕文库》丛书,在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由中心书店向社会发行,供给国内各家大专院校作为研究资料,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影响和好评,也引起了清碣石镇总兵官苏利、苗之秀、李扬升等后裔,以及碣石水师副将蒙应瑞、刘大忠、曾大勇、水师游击陈谢勇等等将领后代的关注。他们从网络私聊上纷纷来信,发来了有关碣石卫的新资料,对本书的修订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今年3月初,为了让三年前出版的碣石卫志内容臻于完善,更具有学术价值。笔者回过头来对第一部《海防名城碣石卫》,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至7月2日,经过再三的斟酌修改,终于完成了《海防名城碣石卫》的修订工作。至此,内容相比原版进一步充实,全书字数比原版20万字增加了10万多字。其中主要内容第十章“海防文化名胜”,增加了一、三、四、五、七节;第十一章增加了“海防文化轶事”共六节;第十三章增加了“海防奏折”一节。并对第七章“明清碣石卫海防事略”和第八章“碣石本地籍名人录”,以及第一章“碣石卫城海防设施和社会形态”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补充。尤其是第十章第一节的“将军府第”,从原来的2座增写到10座,从而使碣石卫城更突出海防军事特色。
        碣石卫志第一部《海防名城碣石卫》修订本,现以彩版、大十六开的版面,准备送交印刷厂印刷。由于本书印刷成本较大,印刷量仅数百册。因此,全书价格150元。敬请朋友读者们提前预订购买,支持此书尽快印刷出版,先订者先寄,售完为止。特此敬告
                 2021年7月2日于汕尾市碧桂园五坡斋

发表于 2021-7-15 15:56:52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厚重
发表于 2021-7-16 20:56:56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哪里预订?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2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防名城碣石卫》序
                   叶良方            
明清时期,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的海丰县,阻山带海,港汊交错,岛屿潆环;一直是海上商业贸易的必经水道和泊锚地。明嘉靖版《海丰县志》云:“惠之诸邑,惟海丰设临山海之交,势最孤悬。”又云:“斯邑之膏腴也,南出长沙,通于岛夷;东出大陂,通于闽浙。斯邑之门户也,形胜壮矣,邻援通矣,膏腴辟矣。”石桥场出产的鱼盐等丰富资源,以及民间进行的海洋贸易,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税收。然而,石桥场的富庶繁华景象,也引起倭寇和海盗集团的觊觎眼光。历届朝廷为保护这一带海洋交通要道和盐税重地,均派有重兵驻守。

碣石卫城是依托石桥古港发展起来的海防城市,东毗潮汕柘林港、南澳岛,西邻惠州平海港、大鹏城之间,是由闽入粤海陆两路的咽喉。加上地势险要,海礁错列,有利攻守;“隐忧者,其屏卫薄而门户有可虞乎?番舶之所往来,亡命之所走集,未可以一朝遽为备而待邻援也”。故此,碣石卫城的建置,成为明皇朝在南疆的海防大事。为了对付倭寇和海盗的袭扰,保护国家渔盐税收的安全,保护海疆和安定地方人心,朝廷在长达455公里的海岸线上,建置了碣石卫、捷胜所、甲子门所、海丰所以及邻县平海所等海防城池,并在沿海海湾等险要之处,建置了炮台、烟墩、营房等海防设施。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粤东濒海有倭寇之警,朱元璋命广东都司花茂将军经略东南方,带领旗下众将士巡视粤东沿海海防。花茂见海丰负山阻海,形势极为险要,不禁喟然叹曰:“海丰滨海,其东旗峰叠见,入寇以为指北,城之便”。由此,花都司亲自堪舆山川形势,在海丰县狮子嶂、五峰山、玄武山之龙脉择定风水吉壤。并带领万余虎贲之师,在石桥场之东兴建起一座巍峨的海防城市。于是,碣石卫城凌空而起,倚山瞰海,虎踞龙盘,成为古代中国四大海防军事重镇之一。花茂都司带来的80多员战将和旗军10100余人,驻进碣石卫城以及甲子、捷胜、平海等九个千户所城。其中派遣卫指挥使丘陵,率领指挥同知五员、指挥佥事等八员将领,以及带领五所5600名旗军驻进城内。相继建置了碣石卫指挥使署,及其所辖的中、左、右、前、后等五所官署。之后,随着海防形势的需要,又在城内建立了惠潮守备署、碣石水寨等海防机构。自此起,在碣石卫城的军事屏障下,东至闽粤边界的南澳岛,西至大鹏湾的珠江口,南至烟波苍茫的东沙群岛,都是碣石水师战船的巡洋区域。

自洪武中年至嘉靖初年,在明卫所世袭制度下,碣石卫城维持了170多年的安定局面。这一时期的碣石卫城军饷,由朝廷规定的广州府、潮州府等州县和本卫军屯所供给。每年还从潮州海运载来了27000石粮食,军粮供应丰赡,士气昂扬,气象勃发。所谓“兵食饶赡,振层峦而控渤海,兼之形胜制置,约法既定,垂给升平者百余年”。然而,在承平日久的环境下,出现了官贪民怨的政治局面。碣石卫世袭军队竟然出现“将不知兵,兵不服官”的情况,导致了第一次兵变事件,对碣石卫海防军事体制的影响殊深,使自明初起执行了190多年的卫所世袭制迅速崩溃。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广东总兵俞大猷带领营兵进驻碣石卫城,在城内实行两种制度:以卫所制的世袭军人来管理治安、军饷供应等行政事务,以募兵制的营兵来执行征剿任务;成为明代后期碣石卫海防的常态和特点。以总兵俞大猷、汤克宽以及惠潮参将白翰纪、魏宗瀚、邵应魁、门崇文,王诏等为代表的戚家军,以碣石卫城为司令部,运筹帷幄,对外抵御倭寇入侵,对内镇压海盗山寇,竭力维护粤东海疆的安全。相继招抚或降伏了伍端、叶丹楼、蓝松三、温七等山寇,先后剿平了张琏、吴平、曾一本、林道乾等海盗。并在广西狼兵的协战下,取得了潮州大捷和海丰九龙山大捷,共歼灭倭寇4000多人。还有总兵郭成和白翰纪、王诏、邓子龙、陈璘等抗倭名将,都以碣石卫城为司令部出师大安峒,在参将蔡汝兰等贛兵的协战下,歼灭了丘古所、迷沙湿波、腰矢鸡、坚踏宰等倭寇,擒获了叛将周云翔,也取得了白马山战役的胜利,共计擒斩倭贼1375人。战后,两广总督张瀚向朝廷上奏《官兵奋战生擒倭王大捷疏》。继之,以俞大猷为总指挥,统领郭成、参将王诏等从碣石水寨出动战船200多艘,在福建总兵李锡、南路参将张元勋的协助下,于潮州广洋澳歼灭了巨盗曾一本等万余人。嘉隆时期这三场歼灭倭寇和海贼的胜利,体现了碣石卫海防部队的战斗力。至此横行于东南沿海十余年的曾一本武装集团终于全部被剿灭。
迄至清康熙八年(1669)春,碣石镇总兵官苗之秀,率领中营游击田麟呈、中营守备关秉选等将领,在石桥场城西南部建置碣石镇城。苗总兵将总镇府安置在南门口,城内置有中营游击署、中营守备署。并设军装库、火药局、粮仓等。西门设置石桥场大使署,并在南门港设置碣石水师营,停泊26艘战船。至雍正八年(1730),又增设了惠州分设机构碣石军民府,以治理城内居民与军队的关系。

清代历届驻守碣石镇城的将领约有142名。其中水师总兵官(含署总兵)共89名;水师副将约24名,中营游击约60名。其中不乏马成林、韩佐周、韩良卿、马骥等西北回族将领,也有庆溥、书德和鄂鼐等东北满族将领,和湘军丁泗滨、邓万林,淮军王孝祺,福字军刘永福等名将。以及苏利、林君升等疍民名将。在捍卫祖国南方海防中,涌现了苗之秀、陈昴、陈良弼、苏明良、李长庚、曾文华、招成万、林国良、洪名香、赖英扬、何芳等总兵官,也有黄飞鹏、刘永福、黄贵、黄琮、黄标、程恩高、洪名香、刘大忠等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清碣石镇早期的多位将领,很多都参加了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康熙二十二年(1682)六月,他们各随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出征台湾,取得了澎湖战役的胜利,逼使南明郑氏政权投降,从而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凯旋归来后,他们竟然先后成为这座城市的海防主将。其中有第6届曾成、第8届黄登、第11届陆臣扬、第12届陈良弼、第14届游观光、第15届陈良弼,还有平海营参将曾伟、右营都司高华松等。及至乾嘉时期,碣石镇水师作为广东水师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先后参加了如下多次大型战役:1、追击蔡牵、朱濆、李崇玉和越南艇匪等海上武装集团之战。出征的碣石总兵先后是李汉升、林国良,作战范围从海丰至台湾海峡;2、远征安南国阮氏政权之战。带队参战的碣石主将为平海参将许廷进,战事历时10个月。作战地点在安南国,以阮惠投降请封而结束;3、平定五色旗帮之战,出征的主将是黄飞鹏总兵。战事时间5个月,作战地点主要在珠江口和琼州海峡。至鸦片战争时期,在虎门焚烟和反击英舰的侵略行动中,大都有碣石将领的身影。其中有第63届总兵黄贵,64、67届总兵李贤、68届总兵洪名香、66届和71届总兵王鹏年等,以及碣石镇副將馬辰、中营游击羊英科、右营都司麦廷章、守备黄琮、把总杨雄超、潘永蓁等,以及香山协参将刘大忠及其所召集的本地籍子弟兵,加入到虎门炮台的抗英队伍。战后,当水师战船载着麦廷章等200多名烈士的棺材从海路运回时,碣石总兵黄贵率领全体官兵在南门港扶柩上岸,举行了大型的祭奠仪式。碣石官绅民众在北关庙设立牌位,四时奉敬。为碣石海防历史写上了悲壮而厚重的一页,载入了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光辉史册。

在碣石镇267年的海防历史风云中,成就其一生功名的本地籍将领主要有:康熙紫荆关副将陈启明、黄岩镇总兵张燦、乾隆金门总兵官陈谢勇、琼州协副将廖文振、高华松,铜山协参将温靖波等。及至道光年间,本地籍将领更是星光烨烨。其中有海坛镇总兵程恩高、登州镇总兵曾逢年、广东水师提督温贤、狼山镇总兵泊承升、崖州协副将吴占、福建协台温炳坤等。他们为捍卫祖国的万里海疆,长年指挥水师船队出入于风浪中,通过与倭寇和海匪的浴血奋战,成为碣石水师的一代名将。功成归来后,他们大都在碣石镇城营建私人府第。时至如今,碣石城內尚留存10多座将军府第,以及散落在城外的将军墓冢,充分体现了碣石作为海防名城的军事特色。其可歌可泣的事迹,书写了碣石卫一篇篇荡气回肠的风云岁月,成为这座英雄城市的永久记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