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建军雕塑广场上的“军旗升起”雕塑 本报通讯员 马悦摄
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 本报通讯员 马悦摄
这是一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但更让它彪炳青史的,却是因八一起义而来的“英雄城”之称——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在此后的94年里,一提起南昌这座城市,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红色英雄城。
在南昌城内最繁华的中山路上,古树掩映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前,每天总有蜿蜒上百米的队伍等候参观。
“八一大天亮,百姓早起床,昨夜晚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它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我快活笑嘻哈!”每一天,这首南昌起义时百姓传唱的歌谣都会在这里响起。“一杆大枪、一场战斗、一条小道、一首歌谣、一种精神”是八一起义纪念馆陈设的基础主题,这“五个一”至今依然光彩熠熠。
2008年1月起,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始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年均接待量保持在200余万人次。建馆以来,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000余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000余万人次。
光影散落,一件件馆藏沉默如金;岁月如歌,一幕幕往事历久弥新。“当革命陷入低潮时,凭着一股执着和信仰,不抛弃,不放弃,南昌起义的火种由此不灭。真正走进这段历史,用心体会从建党、建军、建国到建设、发展的每一步,才理解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才明白‘八一精神’不是简单的口号。”八一起义纪念馆讲解员熊艳燕说。在她的眼中,南昌的城与人,早已与“八一”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感情。
94年过去了,军徽与军旗上的“八一”二字熠熠生辉。八一大道、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塔、八一大桥,八一小学、八一中学,八一乡、八一礼堂、八一公园、八一体育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南昌市区最重要的街道、最有名的公园、最早的大桥,甚至学校、工厂,都用“八一”冠名,“八一”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符号、最亮丽的色彩、最核心的元素、最独特的禀赋。
“标志性城建项目以‘八一’命名,既是一种地位象征,见证了历史的荣光;也是一种精神动力,蕴含着信仰的高尚。”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龙和南说,南昌在城市建设、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等诸多领域,都力求展现出鲜明的“八一”特质。
除去遍布老城区的“八一”地标,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等红色景点景区与融入城市血脉的“八一”让人永久铭记。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南昌将红色资源与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让红色文化发挥时代价值,闪耀历史荣光。如今的南昌,虽没有新增以“八一”为名的城建项目,但大量拥有“八一”内核精神的景观和建筑还在陆续建设。
2016年,征战34年的中国海军原163“南昌舰”正式入列南昌,成为首艘回到人民军队诞生地的驱逐舰。在八一大桥下游,依托“南昌舰”打造的“南昌舰”主题公园从2017年开园至今,一直都是热门军事主题景点之一。
距离“南昌舰”主题公园不远的牛行车站是南昌历史上的一个红色地标。1927年,南昌起义的部队就在这里下车,进入南昌。牛行车站见证了江西铁路发展的历程,起义部队在牛行车站进行的革命斗争,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南昌舰”主题公园和牛行车站与南昌起义展示馆之间,是建军雕塑广场。步入广场,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主雕塑“军旗升起”,红旗翻飞正对赣江东岸,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
“南昌舰”主题公园、建军雕塑广场、牛行车站与南昌起义展示馆等红色地标所构成的凤凰洲市民公园“三点一线”红色文化经典之旅,成为一张新的南昌城市名片。
在九龙湖片区的南昌军事主题公园里,由中央军委捐赠的49件退役重型武器和1552件退役轻武器,和出自南昌的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一起,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军史的沧桑巨变。
“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也是很多国防重要装备的诞生地,英雄城的气概,需要有相应的军队元素和与军队发展历程相关联的方式呈现出来。”南昌军事主题公园副总经理文晖说,随着时代发展,把军事文化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提升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南昌打造好军事主题公园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将红色文化嵌入城市发展中,让红色文化浸润城市,是南昌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一环。一系列军事文化地标的建设,不仅扮靓了南昌这座英雄城市,而且还让公共空间更具文化底蕴,加强了市民对人民武装的理解,令“八一”真正融入市民生活、社会生活。
历史凝铸基因,基因典藏历史。从革命遗址的修缮到红色文化的普及,从“八一”品牌的塑造到红色基因的传承,英雄城、双拥模范城的南昌城市品格已日益清晰。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