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
查看: 19201|回复: 0

[保健] 急救、治疗、康复,全面打响脑卒中“反击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4 22: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作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三大杀手”,一直以来,冠心病、脑卒中和肺癌都是医学专家们的主要攻克对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念被应用到这些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帮助医生为更多的患者延展生命长度,提升生命质量。为此,人民网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推出系列视频报道,介绍疾病科普知识和医学领域前沿技术,展望未来医疗趋势。

第二期:急救、治疗、康复,全面打响脑卒中“反击战”

脑卒中,俗称中风。根据世卫组织定义,脑卒中指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引起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或致死,其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据世卫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为脑卒中而永久致残。

脑卒中及其导致的残疾,为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目前,在卒中减残、精准救治方面都有哪些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围绕这一话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副院长卢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焦力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马青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科主任医师冀瑞俊几位专家向广大网友进行了讲解。

缩短“DNT时间” 更快抢救脑卒中患者

正常脑组织在缺血3小时后就可能出现不可逆变化,6小时后则缺血脑细胞出现坏死。所有怀疑为脑卒中的患者,在发病后应该尽快到具备条件的医院就诊,争取良好治疗时机。


脑卒中致残率高

更快、更精准是医生抢救脑卒中患者的黄金标准。从患者发病入院到给药治疗的这段时间被称作“DNT时间”,对患者来说生死攸关。因此,缩短“DNT时间”也就成为了脑卒中救治的核心目标。


为缩短“DNT时间”,医院开发了卒中急救绿色通道APP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开发了卒中急救绿色通道APP。“车上的医生可通过APP把患者信息推送到要接诊的医院,即将接诊医院的工作人员通过APP接到报警,然后就可以看到院前病人的评分和基本信息,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考虑病人有可能要上介入,也可以提前让介入医生做好准备。卒中绿色通道的专科团队从接到患者,到溶栓或者取栓治疗过程,全程陪同患者进行评估、检查和医患沟通。通过流程优化,如今,DNT时间从60分钟以上缩短到了2019年的27分钟的中位数。”马青峰介绍。

AI辅助技术 提升医生诊断准确度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快速精准的诊断,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从2016年开始至今,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全国卒中防治工作和卒中中心建设工作陆续开展,密集的卒中救治网络逐渐成形。

在每一个卒中中心,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医生眼睛的外延,能够帮助医生更短更精准地找到梗塞位置。卢洁介绍,最早是用CT断层扫描,时间较长,现在用螺旋CT扫描,一两秒就能把全脑扫描都做完。磁共振序列成像也很快,常规的5分钟就可以做完。

“扫描时间虽短,但是整个的后处理过程,一个病人就要耗时一个小时。”卢洁说,现在开发了人工智能,4-5分钟就可以做完,医生再给修正一下,就会形成最终的报告。


AI辅助诊断技术提升医生的诊断速度和准确度

随着AI辅助诊断技术逐步应用到临床诊断工作,可以直接将血管堵塞和脑缺血的位置标注出来,大幅提升医生的诊断速度和准确度,为下一步治疗作准备。

“现在卒中的治疗方式有几种。”焦力群介绍,一种是在急性期,可以进行药物溶栓,就是从静脉里面打进去一些药,这些药可以把形成血栓的地方化开;还有一种就是在急性卒中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机械的办法把血栓去掉,即血管内的治疗方式。

焦力群认为,未来有可能通过比如CT、核磁或影像手段,清楚地判断决策病人是不是需要积极的治疗以及治疗后会有怎样的结果。

可穿戴设备 助力功能障碍患者康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更多脑卒中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但脑卒中的致残率依旧高达60%-70%,很多患者可能会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失去行动能力。

如今,脑机接口正在逐步应用到脑卒中的康复中来。当志愿者穿戴好用于接受脑电信号的采集装置,只需要在大脑中想象接下来要说的话,这些装置就可以对大脑中不同频率的微弱脑电波信号进行分析,从而控制电脑将志愿者脑海中的文字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通过脑机接口帮助构音障碍失语的患者康复

“不同类型的脑机接口会针对不同的功能障碍。”冀瑞俊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基于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帮助构音障碍失语的患者,重新替代他们的语言。而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针对的则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

防患大病于未然,预防关口前移已经是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前期对人群的队列研究,我们建立了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冀瑞俊介绍,这个模型采用网络版的评价模式,只要输入预测因素,模型通过对危险因素有效、高度的识别,通过后台的自动算法,就可精确地筛选出那些可能存在的颈动脉狭窄,筛查出脑血管病的高危患者和群体。

来源:人民网


楼主热帖
[看大杂烩] 我不是针对你,但我这次真的笑得合不拢嘴
[休闲生活] 警惕“笑气里藏刀”毒害青少年
[休闲生活] 以强化督查压实“两节”疫情防控责任
[休闲生活] 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休闲生活] 城市做体检 健康更全面(健康直通车(第77站
[热点资讯] 广东省领导走进高校为师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