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81|回复: 1

[戏曲] 汕尾海陆丰西秦戏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9 11: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陆丰(海丰县与陆丰县的统称)钟灵毓秀,区区之域,至今保持着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竹马戏、皮影戏等好几个剧种,可谓奇迹。其实其中不无原因。   
  西秦戏源自秦腔,即琴腔、甘肃腔。西秦戏传人海陆丰,说法有二:一说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到广州做官,带3个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流人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扎根,并与海陆丰民间艺术和语言结合,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西秦戏;一说明代崇桢年间,甘肃一带的李自成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之后,败军中一些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流传下来的。西秦戏植根海陆丰之后,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西秦戏的唱、白虽然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艺人们不断学习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海陆丰竟拥有40多个西秦戏班,流行地区从原来的粤东、闽南。台北,扩大到广州、香邀及东南亚等地。   
  西秦戏主要声腔是正线和西皮、二黄,还有小调与少量昆腔。西秦戏以正线为本腔,其剧目占全部剧目的三分之一以上。西秦戏在流传过程中,大大发展与丰富了提纲戏(即纯科白或科白夹唱的剧目)。由于提纲戏是以大唢呐和大锣、大鼓、大钹等吹击乐伴奏的,即适应城乡广场的演出,又迎合群众做社戏和喜庆戏时崇尚热闹的要求,因而给西秦戏开拓了一条发展和繁荣之路。  
---------------------------------------------------------------------------  
      西秦戏又名乱弹班,主要演出于海丰县和陆丰县,曾到广州、香港和东南亚演出。唱腔念白均用中州官话,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二簧和昆曲、小调。正线是西秦戏的本腔,包含二番、梆子两类,二番使用最多。以正线演唱的剧目约占西秦戏全部剧目的2/3以上,主要有“四大弓马戏”《上京连》、《三官堂》、《哭监写状》、《沉香打洞》和折子戏《仁贵回窑》、《重台别》、《送妹》、《刘锡训子》等。   
       明、清两代有西秦腔在国内流传,清乾隆时吴长元著《燕兰小谱》有“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的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陆丰县碣石镇北关帝庙“甘肃调”、“丙子顺泰源”戏班在该处演出的剧目及演员名字的墨迹。顺泰源班是海丰西秦戏三大老牌名班之一,所录演出剧目有《打金枝》、《锦香亭》、《贵妃醉酒》等。道光年间海丰县举人黄汉东作《竹枝词》云:“十月山村人谢神,梨园最好唱西秦。声容近数兴华旦,未许东施强效颦。”反映了西秦戏当时已有自己的成名演员。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潮州田元帅庙时,众戏班勒石决议“西秦班每年每班银二元”敬神,是时潮州等地的群众把西秦戏视为大戏。清末,西秦戏的演出活动大多在惠东县以东的“福佬”话地区进行,为了与其他剧种进行竞争,发展了大批纯科白或以科白为主的担纲戏,如《秦琼倒铜旗》等均以大唢呐和大鼓、大锣、大钹伴奏,气派雄壮,适合城乡广场演出,又迎合观众崇尚热闹的要求,故此大受欢迎。这时的西秦戏演出剧目分文戏、武戏两类。文戏的主要剧目有有“四大弓马戏”、“三十六本头”,武戏如“七十二提纲”等多取材演义小说,武打属南派武功。脚色、场面合称“五行十柱”,即打面行的红面、乌面、丑,打头行的正旦、花旦、蓝衫、婆脚、网辫行的老生、文生、公末,旗军行的乌军、红军,音乐行的文畔、武畔。辛亥革命前后,一些戏班曾到广州、香港谋生,顺泰源班、双福和班、赛丰年班、庆台春班等还远涉重洋赴东南亚演出。提纲戏的盛行虽然也造就了一批多才多艺的演员,但粗制滥造的编演也导致不少传统文戏和表演、唱功艺术的失传。   
      民国14年(1925年)海、陆丰县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两县艺人联合成立梨园工会,艺人翻身作主,踊跃投入革命风暴,后来革命失败,西秦戏艺人遭到严重的迫害摧残,戏班逐渐衰败。民国30年和34年日本侵略军的两度占领海、陆丰县,加上民国32年发生的大饥荒,更使西秦戏几乎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灾祸连绵,西秦戏的职业戏班由最多时的30多个班(还有50多个民间清唱曲班),锐减为仅剩新顺泰源、庆寿年和庆丰年3班,而且都濒临解体。   
       建国后,幸存在世的老艺人张汉标、罗宗满、曾月初以及名演员罗汉标、孙俊德、唐托等,在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汇聚庆寿年班,曾于1950年和1951年到香港、广州演出。1956年老艺人记录整理了《仁贵回窑》、《重台别》、《刘锡训子》、《宋江杀惜》、《审冯旭》、《斩郑恩》、《徐棠打李凤》等70多个传统剧目,吸收了一批女学员随班学艺,对唱腔、表演、舞美等进行了改革和提高,同时将剧团改名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1961年该团派出演员和音乐人员赴陕西省戏曲剧院学习交流,这些人员回来后推动了西秦戏的艺术革新,也为后来编演《货郎计》、《铁孙子》、《赤乡烈火》等新戏打下基础。正当西秦戏大步向前的时候,剧团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1978年重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西秦戏再获新生。   




该贴已经同步到 汕闽人0660的微博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海丰白字戏《龙宫奇缘》广东省文化节演出圆满
[城事报料] 戏之韵·海丰白字戏赴梅陇“华光大帝公”演出
[图看汕尾] 中秋月
[图看汕尾] 小舞者·张舒欣
[文化天地] 白字戏《龙宫奇缘》
[城事报料] 海丰白字戏在梅陇塘前村演出《白罗衣·拷陶》

发表于 2012-4-9 11: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再获新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