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2-3-28 10:44 编辑
虽然全民抗疫体现了我国制度和医疗体系的优势,但也暴露了一些短板。我国有全民健康的规划,在疫情期间各地政府高度重视,但疫情过后,政府的治理理念可能需要有所改变。人民健康遇到的问题,除了客观原因,还有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问题,这些均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因素。另外在抗疫过程中,也还反映出我国医疗制度的不足之处。
分级诊疗其实是中国原创,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比较贫穷落后,但通过有效动员组织民众,逐渐建立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在基层对大部分疾病进行健康咨询和治疗,把疑难杂症转到上一级医院。
根据《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信息,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成了由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医疗预防保健网,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34.68‰,期望寿命从35岁提高至67.88岁。世界卫生组织前驻华代表基恩博士曾说:“中国保健制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如果只看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死亡原因这些统计数字,几乎不可能看出这是发展中国家。”
但是有研究显示,新冠疫情流行初期,个别地方出现大量普通患者聚集到大医院的“挤兑”现象,问题根源是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全形成——2008--2017年,我国三级医院诊疗人次数所占比例从37%上升到53%。
新医改一直推进分级诊疗,但依然存在无序看病、医疗资源错配的问题,原因在于公立医院仍在逐利性轨道上运行,大医院要挣钱,不可能把病人分下去,那么越来越多优质资源集中到三级大医院,基层医疗能力越来越弱。
2020年,政府把医保、公卫、财政的资金集中支付医院和医生,免费救治新冠患者,效果极佳,医患关系空前和谐。全民抗疫可以看做是一次爱国卫生运动,疾病大量减少,本来是好事,但是在现有医疗体系中,如果病人减少,那么医院和医生收入也会明显降低。
公立医院改革的总目标是“两个根本转变”——公立医院运行从逐利性向公益性的转变,以及医疗资源布局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而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改革,则是真正启动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