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408|回复: 0

[文学] 西安之行——半 坡 遗 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7 08: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2-5-17 09:43 编辑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它由出土文物陈列大厅、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组成。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厅和第二展厅组成。那些生活在六千多年前的先民们,距离我们遥远而又神秘。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我怀着一探究竟的心情步入展厅参观。


历史25.png


第一展厅,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其中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当我的眼光落在那枚骨针时,我即很感惊讶:我们今天所用的缝衣针,竟然是6000多年前的形状,只是材质不同罢了!以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条件,真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磨出这枚骨针、打穿这个针眼的!而更令人费解的是,那时的先民们是怎么会想到用这样的针来缝制衣物的?这不由得令我们惊叹于半坡先民们的超凡创造力!


历史27.png



第二展厅里展出很多陶制品。半坡时代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制陶技术,而且制陶技术已是很成熟了。陶器渗透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常用品。这些陶器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水器、饭炊器和储藏器等不同类别,有陶钵、陶缸、陶盆、甄等。用途不同,形状也相应不同。


历史.png


面对着这些形状各异的陶制品,我又一次深深地被震撼了!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先民们是如何用粗糙的双手,做出这么精美的陶器的。其中一个尖底陶瓶,左右各有一耳,在双耳上系上绳子,便可提携使用。它是用来汲水的。瓶子接触水面便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这个汲水过程完全符合力学原理,虽然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什么力学原理,可他们已在运用了!


历史26.png


这足见半坡先民已经具有高度的智慧了。他们还在陶器上画上鱼虫鸟兽、山水草木等图案,画得最多的是鱼的图案。这些陶器不仅仅是器皿,而且还是艺术品。有一个画有人面鱼纹图案的陶盆引起了我的好奇。


历史28.png


因为进入大厅参观时,导游一再提醒我们要看一个画有人面鱼纹的盆子。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长的图像,呈圆形构图,画面由人面和鱼组合而成。在此人的圆脸上,一对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嘴的两边各含一条鱼,双耳和高耸的发髻分别用鱼或鱼形纹装饰,额头为半黑和半弧圆的不对称形,黑白对比分明,又呈现出微妙的变化。


历史29.png



整体上看,既显得诡异又流露出几分天真。它究竟代表什么含义?现将展厅里的介绍抄录如下:有关“人面鱼纹”的解释林林总总,主要有“图腾说”,“祖先形象说”,“权力象征说”,“巫师面具说”,等等。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但它仍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并产生了对历史之谜探究的渴望。
   

历史30.png


这些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色彩鲜艳,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和谐搭配的。看来,6000多年前的先民已懂得欣赏美了,原来人类的审美情趣是与生俱来的!
   

历史1.png


遗址大厅是就地发现、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区的一部分,面积约3000平方米。从遗址看来,半坡村落布局严谨,建筑井然有序,有排水、防御野兽或者外氏族进攻的设施。按照不同的活动而做了区域划分。有房屋、窑穴、陶窑、墓葬等。房子也具备了防兽、防风、挡雨和保暖的功能。


历史31.png


走出展厅,感慨万千。半坡先民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过着刀耕火种的野蛮原始生活。他们制作的精美彩陶,建筑的圆屋方屋,足以显示他们有着非凡的聪明才智。半坡先民——这个人类的童年阶段,已经开启了人类的文明之路。这时,才明白遗址展厅大门上面所书“半坡遗趾”中的“趾”字并非写错,而是寄寓着人类用双脚一步一步地从幼稚、蒙昧,走向今天的成熟,文明。


陈毅.png


半坡遗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我们祖先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陈毅同志在参观半坡后,欣然挥笔写下《西安半坡村访古》七言诗四首。现录其第一首:“半坡村是原人居,彩陶粉陈世所稀。绝无甲骨方块字,七千年前往可稽。”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仁者寿
[文化天地] 立冬
[文化天地] 校长带队跑操
[文化天地] 后悔
[文化天地] 又见针灸的神奇
[文化天地] 七绝两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