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2-8-16 11:23 编辑
文天祥之魂对海陆丰人文的影响
作者: 杨佳鑫 洪旭盛
文天祥精神与海丰人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渊源关系,海陆丰敢为人先精神的深层次的源泉,就是来自文天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凛然正气。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只要去海丰,就会自然而然去瞻仰方饭亭。很凑巧的是,我们两人都有亲属居住在方饭亭附近,更方便去方饭亭。现在,方饭亭早已经扩建成为“文天祥纪念公园”,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是市民休闲、健身、学习的好去处。虽然现在叫文天祥公园,但我们还是习惯叫方饭亭。
方饭亭,位于海丰县城北面彭湃中学后面的五坡岭上,是海丰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它坐西北向东南,其前面的台阶分5层共34级,台阶上面是月台,长20米,宽12米,中心建造一个重檐攒尖顶亭,八支亭柱高达3.8米,亭内后侧再布置一个庙殿顶小石亭,高4米,内里竖立一块石碑,高2.6米,宽1米,刻有文天祥画像。亭前还竖立一块石碑,刻有“一饭千秋”四个大字。
为了谁而建造方饭亭呢?又为什么要建造方饭亭呢?很明显,这是为文天祥而建造的,这是为了表彰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而建造的。在公元1515年,海丰知县杜表下令在五坡岭修建“表忠祠”,不久,蕙州陈祥在“表忠祠”修建“忠义牌坊”,后面修建方饭亭,蕙州甘公亮从江西吉安取来文天祥画像,刻像于右,并于遗像石碑上题字:“孔子曰仁,孟子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潮州状元林大钦在两旁写有对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清朝时,方饭亭又重修几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摧毁文天祥的民族魂,悍然炸毁方饭亭和表忠祠。所幸的是文天祥的画像碑刻幸免于难。现在的方饭亭,是1956年人民政府修建的。90年代海丰县人民政府又对方饭亭进行修葺一番。方饭亭旧貌换新颜!进入新世纪,海丰县人民政府扩建为“文天祥纪念公园”。
漫步方饭亭,端详亭前的“一饭千秋”四个大字。站在亭上,如果把碑文和对联高声朗诵出来。朗诵后,你一定会眼眶潮湿,静静地不再出声,伫立在文天祥的画像前,闭上眼睛,突然间,感觉到一股浩然之气在胸中荡漾。正气长存在这里!那葱郁的林卉,时不时有鸟鸣声,更显得幽远雅静,如诗如画;新修葺的亭子,妙笔生花的构思,情意真切,把真情融入在美景里,把人带进“天地有正气”的意境中,也把人的思维野马引向过去——思接千载。
回想在700多年前,那时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多少平时横行霸道的王孙,惶惶如丧家之狗;多少平时作威作福的权贵,急急如漏网之鱼;多少平时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的知识分子,六神无主,胸无一策,亡命惜身。人民、国家,这时候在他们心目中,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要自己能够活命,就是再生父母;在悍敌面前,他们连缩头乌龟都不如,除了跪哭求饶之外,别无他策。只有“辛苦遭逢起一经”的文天祥,在风飘絮雨打萍的危局中,散发家产,投笔从戎,以文弱之身踏上金戈铁马的抗元之路。他招募兵勇,力挽狂澜,转南战北,最后退到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受俘后,元朝惊其胆,爱其才,服其德,用高官俸禄劝其投降,连皇帝也屈尊求降,但文天祥断然拒绝投降,在监狱中写下了光耀千古的《正气歌》,4年后从容就义。
这种视死忽如归、视功名富贵为粪土的行为,就如天地之正气,“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是对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格的实践与发展。
岳飞的天下太平的理想是: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文天祥不但不爱钱,而且不怕死,因此千百年来,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以他为榜样,居庙堂之高,两袖清风,为民请命,公正廉洁,山河破碎之时,临危授命,力挽狂澜。史可法、顾炎武、黄宗羲、洪秀全、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陈炯明、彭湃、邓小平、柯麟、钟敬文、杨必成、丘东平……都是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我们不禁想起鲁迅。先生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崇高局面,而且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先生的骨头最硬,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时代,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黑暗势力的包围中,用韧性的战斗精神,始终没有让那昂贵的头低下,呐喊开路,冲锋陷阵,“横眉冷对千夫指”。先生留给我们的《鲁迅全集》,深邃的思想让我们高山仰止,犀利的杂文如匕首投枪,直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愚昧和麻木,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寓意深刻,洗涤灵魂,优美的散文,抒发了侠骨柔情。先生更留给我们“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精神。先生是巍峨的高山,是浩瀚的大海!只有愿意学习先生的知识分子、愿意向先生看齐的知识分子,才是硬骨头的知识分子。
思维的野马从过去奔回近代以来的海陆丰,一个小小的海丰县,耕田都耕到自家门口,还是一个慢悠悠的农业之乡,却从这里生生不息走出一个个人间俊杰:同盟会创始人之一陈炯明,农民大王彭湃,卓越的红色医学家柯麟,著名的商界翘首柯正平,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中国核潜艇之父彭仕禄、黄旭华,中国人类学之父杨成志,中国战地报告文学创始人丘东平,著名的音乐家马思聪,中国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这在全国,如果不算是独一无二,也是很少见的。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海丰县,就能够为中国革命、建设输送出这么多的优秀儿女?源头在于方饭亭,在于文天祥。我们无法统计这些精英来过多少次方饭亭,但只要脚踏入方饭亭,一股人间正气就油然而生。特别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一群群书生在这里集会、朗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会受到怎么的心灵震撼啊。也许集会后,文弱书生就踏上金戈铁马气如虎的民族救亡、建国、复兴之伟业。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近代以来,一个农业文明的海丰,却可以涌现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人才了。
而现在,不少寒窗苦读的书生,长在红旗下,党和人民送他们去读大学,大学毕业后,从政了,当官了,没有反思能力,这些人忘记自己的天职,在党旗下宣誓信誓旦旦,过后声色犬马,给他人形成认知失调的印象;在物欲横流中忘却了自我,不去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不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反过来,却一心一意谋私利,卡拿要索,奢侈浪费,成为国家的罪人和人民的死敌,沦落为可耻的囚徒,陈希同、王宝森、胡长青、成克杰、万庆良之流,哪一个不是知识分子?
这些人还认为,通过自身的权力,为亲戚朋友谋福利,带动家族兴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问题是风险是否要评估,如果一当东窗事发,是否要反思给家族造成的伤害?共产党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违背这条铁律,将置自己于风险之大,也使家族蒙羞。
顾炎武在探索明王朝灭亡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是由于士大夫的无耻,风俗的败坏。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他认为“士大夫之无耻,国耻矣。”因此他提出了“行已有耻”这一口号作为对症方案。北大蔡元培校长写“博学于己,行已有耻”,就是秉承顾炎武批判了明代王守仁以来的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而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出了为学应继承孔孟以来的重实学而不尚空谈,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与修身并重。也在提醒世人,任何行为要考虑是否“心安”,心不安不可为,为之将感召奇祸。
王阳明先生在心即理(贵我)、知行合一(通今)、致良知就是让我们每个人既要要遵从内心的追求,反复自问什么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真理。不论是遍读四书五经,还是求佛问道,亦或是钻研程朱理学,都出于内省的抉择。对于我们而言,向内求索更是在浮躁的时代中,保持清醒的灵丹妙药。也要向外探究。若是一昧自省而不向外探究,免不了沦为“象牙塔”里的纸人,被现实的风一吹,也就倒了。“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生活中免不了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躲在自己筑起的高墙中不过是一时的安逸,如海市蜃楼。"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太上感应篇》“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警示,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告训后人,人一定要有敬畏心,感恩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懂自律,学规则,懂规律,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志存高远,用整体观去思考人生价值,去感悟在利他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