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字戏班——老双喜,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第一任班主是海丰台涌乡和平围村贡生黎承柱。
1925年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起义后,即成立了红色梨园工会。
1943年海陆丰发生大饥荒,正字戏有不少人员被饿死。
1952年秋,海陆丰两县先后组织两个共和班式的正字戏剧团,废除班主制,海丰的命名新生剧团,陆丰的命名新民剧团。
1952年,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原为庆寿年剧团)成立,是西秦戏惟一的国家专业剧团。
1954年夏,海丰的永丰正字戏剧团首次参加粤东戏曲会演。
1956年夏,永丰正字戏剧团的《百日缘》《百花赠剑》《古城会》三个折子戏赴穗作招待陈毅元帅和中国剧协主席田汉等的专场演出。
1956年,陆海丰戏班参加招待陈毅同志的演出。
1957年夏,中央文化部在广州举办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班,两个正字戏剧团派出陈宝寿、王黛珠、陈楚仙等参加。
1958年夏,海丰永丰正字戏剧团改编的大型传统剧目《金叶菊》参加汕头专区的戏曲会演,59年被选拔参加全省专业艺术汇演,被评为优秀剧目。同年十月一日,复赴穗参加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
1960年3月,参加汕头地区戏曲艺术会演,海丰县正字戏剧团的《张飞归家》获剧目优秀奖。
1960年秋,海陆丰两个正字戏剧团合并为汕头专区正字戏剧团。
1961年秋,陆丰又在汕头专区正字戏剧团中抽调部分艺术骨干组成副团,不久,正名为陆丰正字戏剧团。
1962年秋,参加汕头专区文化局举办的正字、西秦、白字三个稀有剧种的会演。
正字戏剧团于1969年9月“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从业人员退职回原籍。
1980年4月,正字戏剧团在陆丰恢复建制。
1982年,陆丰正字戏剧团应香港同乡联谊会的邀请,于4月下旬赴香港作商业性演出,连演十场,场场爆满,观众达15000人次,法国驻香港总领事戴维艺先生夫妇连看三晚,并上台与演员合影留念。
1983年8月陈宝寿病逝,终年七十七岁。
1985年底,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队为正字戏录制《槐荫别》《百花赠剑 》《古城会》《张飞闯辕门》《辕门射戟》《射郭淮》六个折子戏的录像。
1992年6月10—16日 中国文化部在泉州举办“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南方片),广东获奖的有:海丰县西秦戏剧团演出的西秦戏《斩郑恩,闹殿》获优秀剧目奖,吴伟民获优秀表演奖;陆丰县正字戏剧团演出的正字戏《古城会》获剧目奖,吴国亮获表演奖;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演出的白字戏《放走曾荣,放走》获剧目奖,赖一心、陈素瑜获表演奖。
1995年广东国际艺术节 海丰白字戏剧团演出的《崔君瑞休妻),荣获多个奖项。
===============================================
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海丰县西秦、白字、正字3个剧团带着全县70万乡亲的深情厚意,到澳门进行两场演出,获得澳门观众的广泛好评。省人大常委吴华南、副市长卢文辉等在澳门现场观看了演出。
这次演出是应澳门海陆丰同乡会邀请,庆祝澳门海陆丰同乡会成立40周年,也是建国以来海丰剧团首次赴澳门演出。这3个剧团经过精心组织,在澳门永乐戏院、万豪轩酒店演出了《铡美案》、《金叶菊》、《古城乡》、《哑女告状》等传统西秦、白字、正字戏唱段,新编排节目《乡谊情深》,还有西秦和白字戏合演《秦香莲》选段。演员们精湛、新颖的表演,赢得了澳门同胞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许多澳门知名人士、戏曲艺人及观众纷纷上台与演员们握手、留影,许多观众希望今后海丰的剧团能够多点到澳门演出,让他们领略海陆丰稀有剧种的风采。
2006年2月,陆丰皮影戏及海陆丰戏剧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注:广东共39个项目入选。
该贴已经同步到 汕闽人0660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