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123|回复: 0

[汕尾] 客家春节习俗(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5 16: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春节习俗(3)
(二)从“入年假”到“上灯”
微信图片_20230114112745.jpg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客家人过春节的准备工作应该始于冬至后的“酒”,即酿客家娘酒以备过年之用。进人农历腊月中旬以后,人们开始晒酬腊肠、腊肉,有的人家甚至从这时候就开始进行年前大清洁。不过,就春节活动的集中程度来看,客家人的春节时间应当从“年假”开始算起。
“入年假”,又称“人年界”、“入年价”或“人年卦”。据清康熙二年(1663)所修的《乳源县志》记载,“腊月二十四日祀灶神,谓灶奏人间之事于上帝去,是月又谓‘人年假’”’,即以腊月为入年假。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人们在腊月初就陆续开始准备过年,所以一进入腊月就叫“人年假”;二是“月”实乃“日”之误,实以腊月二十四日为“人年假”。另外,清光绪九年(1883)的《饶平县志》则以腊月二十五日为“年假”。现在在客家各地,入年假的时间通常为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也有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
微信图片_20230114112804.jpg
关于这个称呼的由来,不同的写法还有不同的说法:“年假”,旧时雇工在腊月廿五日离开老板或东主处,回到自己家中过年,直到正月初五再回去做工,这段时间便称为“年假”;“年界”,可以理解为“年的界线”,是一种节日时间的划分,人年界即是春节时间的起始点;“年价”,按照传统,人们在各乡镇规定的“墟日”赶集,平日的市价叫“时价”,到了腊月廿五日改为天天墟日,同时价格有所上涨,这种价便叫“年价”;“年卦”,旧时人们相信命由天定,而且认为在新年里占卜最灵验,从腊月廿五日开始,街头算命的摊档便开始增多,在春节期间算命打卦称为“打卦”。此外,还有写作“人年架”或“入年挂”的,这两种称呼的来由不得而知,因与“假”、“卦”谐音,也可能是口头相传之后的误写。虽然这几个称呼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所象征的时间意义是相同的,即开始全面进入“过年”阶段。人年假之后,有的地方称“鬼锁山门”或“伯公锁山门”,即自此山门关闭,人们不再上山或下田劳作,开始着手准备过年,东莞凤岗便有句俗谚说:“人年挂,镰刀挂”。另外,所谓“人年价,讲好话”,像说粗话、撒谎、骂人等这些春节的忌讳,从这天起开始列人禁忌。
微信图片_20230114112739.jpg
客家地区年末祭灶的时间与人年假基本一致,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三日,有的地方在二十四日,也有在二十五日的,俗语叫“送灶君”、“灶君爷上天”。“送灶君”一般要准备香烛、茶果、甜汤圆,焚黄纸灶疏进行祭拜。在惠州地区,祭灶时还要准备两条带尾的甘蔗作为灶君登天的梯子,甘蔗带节,寓意步步攀升,而尾叶则意味着永无止境。灶君上天之后,到除夕夜才备三牲、茶酒,焚元宝、纸马将其接回,叫作“接灶君”或“接灶神阿公下地就位”
微信图片_20230114112730.jpg
入年假之后,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叫作“扫尘”或“扫屋”同时,开始做甜粄、米粄、油糍、糖环、油角等传统食品,以作年节之礼。有的农村还要“宰年猪”、磨豆腐,为烹制年节菜肴做好准备在粤北山区,从这天开始天天要敲锣打鼓,早晚鸣锣,说是可以吓走野兽、驱邪迎吉。另外,因年底按习惯要结清账务,所以也有穷人称这些锣鼓声为“催债锣鼓”’。
微信图片_20230114112718.jpg
除夕俗称年三十、年三十晚或年卅晡,早上各家备牲醴祭祖先、祀诸神、敬天地。祠堂的大门要贴上新的“堂联”,挂上写着“堂号”的红灯笼,家家换上新的春联、门神,有的农村连牛栏、猪圈、鸡舍等也要贴上红纸条,以求吉利,乐昌还保留着春节挂桃符的古俗。另外,粤北的客家地区有在门楣上贴“挂签”’的习俗。“挂签”是一张剪有花纹图案、下部留有流苏的长方形彩纸,旧又称利市、利市钱、门钱。据说姜子牙之妻死后被为穷神,姜子牙为免其靠近穷人,要她“见破即回”,人们为了避穷就将彩纸剪破了贴在门楣上,后来便演变成了挂签。如今,也有人将挂签简化成写着“恭喜发财”的红纸,
    微信图片_20230114112558.jpg
   贴于门楣或直接贴在门上。年三十下午,人们要用橘皮、柚叶、樟树叶、菖蒲或石姜等煮成“大吉水”洗澡,以此祛除疾病、消灾辟邪,有“大吉大利”之意。年三十晚,合家一同吃“团年饭”(或叫“团圆饭”),酿豆腐是年三十晚饭桌上必备的菜肴,此外,还有猪肉、鸡、肉丸、腐卷等。旧时人们生活贫苦,只有过年时才能够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饭,东莞、深圳等地的客家人便有句俗话说,“好食留来做年吃,好衫留来做年穿”。据清代所修的《曲江县志》《重修曲江县志》及《韶州府志》等记载,除夕夜要“多炊米饭,足供数日餐”’,叫作“隔年饭”,留等正月初一“吃除夕日煮饭,谓之‘长年饭’”’。现在许多客家地区在做团年饭时也要特地留剩饭,如在东莞凤岗,团年饭之后要用筲箕将剩饭装起来,插上一对新的筷子,留至正月初一,以示“年年有余”。而在乐昌三溪,年三十这晚人们还要在灶里留一根燃着的木头,用灰埋好,让其燃到第二天正月初一,象征来年“红红火火”。
饭后,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据说让小孩装着睡觉可以“压惊”。此外,在惠州地区,这天晚上等孩子入睡之后,祖母或母亲还要用竹篾在他们嘴上象征性地刮一刮,同时说道“童言无忌,童言无忌”。这样,即使孩子在新年里无意犯了口忌,神明也不会太过怪罪他了。
除夕夜,客家各地都有“点年光”的习俗。晚上全家围坐“守岁”,吃茶果,闲话家常。守到零时,家家开门燃放爆竹迎春、接财神。在梅州,为了更早迎到财神,还形成了赛谁家鞭炮放得早、放得响的风俗。在乐昌三溪,放第一响炮的时辰是由当地有文化的老先生推算出来的,在这声炮响过之后,各家各户才跟着放鞭炮,据说连续、持久的鞭炮声是来年富足兴旺的好“彩头”。与此同时,人们要焚香、设斋品敬天地、祭祖,有的人家还要到祠堂烧头香,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并祈求新年顺遂平安。
在粤北的一些山区,除夕之夜还有一些独特的祈福习俗。例如,韶关南雄有的山村在团年饭之后要“扎甑”’。首先,在神前摆一盘盛有银元的白米和一筒筷子、一串钥匙,祝祷万事如意。到晚上10点左右,用木勺将炒好的黄豆和早谷放在大门口,摇动勺子以示迎接财神进门,接着将写有“封门大吉”的红纸贴于两扇木门中间,叫作“封财门”。封好财门之后合家在内守夜,直到凌晨一点左右才打开大门,沿着吉利的方位“出行”。
在正月初一清晨,粤东一些客家地区有“井俗”。例如河源紫金,有的农村共饮一口井的,妇女还在初一凌晨便争着到水井边挑“新年水”,因五行中水主财,故人们认为挑新年水可以旺财运。而饶平瓜园社的客家人,年初一清晨则要到他们的祖祠龙楼门前汲“真泉龙楼水”’,汲水之前先田村中高寿的长者烧香礼拜,燃放鞭炮,还要请生肖属龙而有德望的人,将水一勺一勺地分给众人,据说饮用之后可保全年康健。
正月初一早上,人人早起,穿上崭新的衣服,尤其是小孩子,父母年前都要为他们准备好新衣新鞋。清乾隆十一年(1746)的《河源县志》便提到,元旦“童稚妇女俱易新洁之服”’。即使是贫穷的人家,这天也要穿上最好、最整洁的衣服,以示新年新气象。初一早上通常要吃腐竹、豆干、青菜、红枣、粉丝等斋菜,民间认为年初一吃“斋”,可以化解全年的“灾”。惠州博罗初一还有吃甜汤圆的习俗,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甜蜜。早餐之后,邻里亲朋相互拜年,长辈给晚辈派红包,客家也有人称其为“利是”,惠州博罗还有“牛牯”的叫法。在一些乡村,这天还有舞狮、舞麒麟等上门贺年,主人家通常要放鞭炮,并赏给他们红包。正月初一还有许多新年禁忌,如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挑水、不打骂人、不讨债、不进菜园等。人们一般不劳动,也较少出门探亲,有的地方说是要留在家中“守财”,男女老少闲坐话家常,俗称“嬲新年”。在连州乡村,一些穷家妇女还有初一在家中补裤子的习俗,因客家话中“裤”与“富”谐音,所以“补裤(富)”有致富的意思。
正月初二,有的地方叫作“开年”,早上杀鸡祭祖,开荤除素食。自此日起,人们开始探亲访友,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孩子,携礼品回娘家探亲,俗称“转妹家”、“转外家”或“逻妹家”、“逻外家”,也有的地方到年初四才“转妹家”。在连州,出嫁女带回娘家的探亲礼叫作“拜年菜”’,主要是用青菜和红纸包裹的猪肉,给长辈的是一整块肉,叫作“一块菜”;给平辈的则是半节肉,叫“一口汤”。如果新女婿是初次上岳家拜年,则称“上门”,梅州还将带着孩子去叩见外公外婆叫作“吐子上门”“上门”更加隆重,女婿一般要带上更加丰盛的礼物。在河源紫金,岳家还要召集亲友,宴请新婿,新女婿则要给亲戚们派红包,俗称“打室板(屁股)”。而在韶关始兴,新女婿要到岳父、岳伯、岳叔各家轮流吃一天,叫作“请新客”,舅父、姑丈也要“请新娘”’。
客家人在正月初一和初二都不扫地,也不往外倒垃圾,叫作“囤财”或“堆金积银”。直到正月初三“穷鬼日”清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倒垃圾,讲究一些的人家还要备香烛元宝祭拜一番,叫作“送穷鬼”。
正月初五为“出年假”,相对应地,也有“出年界”、“出年价”、“出年卦”或“出年架”,“出年挂”等说法。“出年假”意味着年已经过完,年禁可以解除,人们恢复生产和工作。还有人称此日为“开小正”,民间说“初五神落天”,家家要放鞭炮迎门神复位。《乳源县志》载曰:“初五日,各祀门神,焚除夕张挂门钱”,又引用民谚“火烧门神纸,孩童习细业,大人做生理”,指出初五之后,小孩要开始学习,大人也忙生计去了。事实上,“出年假”并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候还与贫富状况有关,客家有不少俗谚说的便是过年时间的长短。有些穷苦人家可能早早就要做工养家,“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有的人家则到初六至初十之间,说是“年初六,火烧门神纸,大人做生意,细仔(小孩)捡猪屎”、“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新年头,初三又话穷鬼日,初四又话嬲一日,初五去初六归,初七好去山头割鲁箕”、“年到初七八,家家劣(刮)粥钵”、“有食无食,嬲到初十”;而稍微宽裕些的人家,节庆活动可能还要延续到元宵之后,如俗
    话所说的,“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新年头,初三又话穷鬼日,初四又话嬲一日,初五又话神下天,初六又话结团圆,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舞狮,十一十二龙灯出,索性月半正来归。”可见春节的探亲和游艺活动,还会断断续续地持续到正月十五。
在韶关地区,初五还是“财神诞”,当地俗语说“五日财神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所以各商铺都要备祭品供奉财神。
正月初七为“人日”。宋绍圣三年(1096)元月,谪居惠州的苏轼作了《新年五首》,其一便有对惠州人日的描写:“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这虽是贬谪期间苏轼聊遣愁绪的诗作,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人日的风俗:一是在人日以阴晴占卜之俗,晋人董勋在《问礼俗》中说“正月……七日为人,以阴晴占丰耗”’,因“雨暗人日”非吉兆,故有“春愁连上元”,当然这与作者当时的境遇和心绪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也可能是随苏轼南下带来的风俗(却也正合了风俗变迁的规律);二是“批菜”之俗,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谓阴历二月二日为“菜节”’,人日则“以七种菜为羹”’。宋代仍有“挑菜节”,如宋代张便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诗,而苏轼的“水生挑菜渚”,以及在苏轼后贬谪惠州的宋代诗人唐庚在《人日》诗中说“挑菜年年俗”,都明确指出了人日也有“挑菜”之俗,明沈德符说“挑菜传人日”,可见二月二挑菜与人日食七样菜的习俗开始结合,挑菜也成了人日的活动之一。现在,人日以阴晴占卜已不复传,而吃“七样菜”的习俗则仍在客家地区流行。顾名思义,“七样菜”由七种菜构成,通常必备芹(勤)菜、大蒜(算)、葱(聪)、芜(缘)荽和韭(久)菜五种,另外两种可以自由把握,除了蔬菜之外,还有人加鱼、猪肉等荤菜。“七样菜”要放进锅里一起煮,取它们各自的谐音,表达了人们对“勤劳、会打算、聪明、有人缘、幸福长久”等的美好寄望。
元宵又称上元节、灯节或正月半、开大正,这天晚上民间有一些热闹的习俗活动,如放鞭炮、放焰火、挂花灯、猜灯谜、烧烟架、烧禹门、放孔明灯。放孔明灯易引发山火,民国以后渐减少,现在已经被明令禁止。梅州和揭西有元宵烧烟架的习俗。烧烟架又叫“烧火树”,通常是在广场上竖一根十米左右的烟架柱,柱身缚有十几根横木,横木两端吊花篮、鳌、鲤鱼或套有圆幕的圆形火斗,随着火斗的燃烧,圆幕逐一落下,露出金狮、斗鸡、斗鱼、猫捉老鼠等节目。烧禹门又叫“鲤鱼跳龙门”,主要流行于梅州丰顺,“禹门”的称呼据说是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先以竹、纸扎成一座牌坊状的“禹门”,门上插满烟花爆竹,点燃之后火光盈门,随后,人们举着插满焰火的鲤鱼灯依次穿过禹门,象征着“鱼跃龙门”。
此外,正月至元宵期间还有一些演戏、歌舞之类的民间文艺活动,如舞龙、舞狮、纸马舞、船灯舞、采茶戏等。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粤北地区的舞香火龙,在表演之前,先在稻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满香火,夜晚舞起香火龙时,火光飞舞,流光溢彩,十分炫目。丰顺埔寨还有“烧火龙”的大型民俗活动,“火龙”由铁丝、竹、纸等扎制而成,在首尾长达数十米的龙身上装满烟花、爆竹等火药,点燃之后,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擎舞,火花四射,声震连天。“烧火龙”除了舞火龙之外,还有烧烟架和烧禹门的项目,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得场面更加震撼、壮观。关于烧香火龙、烧火龙的由来,民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或说是为了感谢除灾的金龙,或说是为了纪念除恶龙的勇士,或说是为了庆祝丰年、祈求风调雨顺,等等。
在客家地区,人们过元宵节一个最重要、也最普遍的习俗是上灯。上灯又叫“吊灯”、“赏灯”、“点灯”、“升灯”或“添新灯(丁)”,具体的内容与广府的开灯相似,即在元宵前生子的人家,要到祖祠挂花灯、祭拜祖先,然后设宴请亲友喝“灯酒”。有的人家当年生子,但因家境困难而要晚几年再上灯,就叫作“上老灯”。近年来因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原则上只能养育一个孩子,所以有的人家无论生了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去祠堂上灯。另外,也有建了新房或娶了新媳妇而“上灯”的,只是由于未“添丁(灯)”,所以只在家中祭祀、设宴,并不进祠堂挂灯、拜祖。上灯的时间各地不一,从初八、初九到十七、十八之间均有,其中以正月十二、十三最为普遍。上灯除了要请灯酒之外,还伴有爆竹、锣鼓、赏花灯、舞龙等活动,叫作“闹灯”或“闹花灯”。在河源,待灯在祠堂上挂满七天之后,要让族中的小孩去“抢灯”,即抢花灯上面所贴的花草虫鱼的剪纸,说是抢得多的人来年会有好运。“抢灯”之后,又让上灯的人家各自取回花灯,在家中再挂七天后与爆竹一同烧掉,叫作“暖灯”。等到上灯及其所有仪式和活动都偃旗息鼓之后,与春节相关的习俗与活动也就真正结束了。
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春节习俗主要有酿豆腐、洗“大吉水”、点年光、送穷鬼和舞春牛等。
(全文完)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铁血丹心照四方 ——记陆河县河田镇圳口下园
[三唯论点] 游陆河观天嶂
[三唯论点] 血染山河壮志存 ——记陆河县上护镇樟河东硁
[三唯论点] 教师赋
[三唯论点] 杨其珊:光辉的革命生涯与不朽的牺牲精神
[三唯论点] 秋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