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042|回复: 0

[城区] 千年古村荟人文 ——城区东涌镇品清村的文化底蕴小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5 16: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传,城区东涌镇品清村为历经唐宋的千年古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有“未有金锡都,先有品清约”谚语流传,品清湖也因村而得名。
  

据海丰县志记载:“金锡一都,山海各半,田园饶裕,又素无春秋水障淹没之患,洵称乐土。”品清村东北面及西北面为丘陵,中间为谷地,南面为品清湖。农业生产以水稻、番薯、花生、蔬菜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犹以蔬菜出口驰名,是海丰县蔬菜出口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清代康熙七年废除迁海令,沿海复界,社会稳定,经济生活恢复,品清村逐渐形成繁华的贸易市集,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日,赶圩贸易者众多,远至广西、湖南、福建等省,近到揭西、紫金、惠来、陆丰等县的商人皆慕名而来,形成了牛市、猪市、渔市,当铺、行栈林立。在明清两朝海丰县的商贸活动中,该村占有重要地位,素有“一公平、二梅陇、三品清”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办有蔬菜加工、陶瓷、壳灰、毛织诸厂,也是海盐、渔业的主要生产基地。



品清村有一些历代传承的民风民俗。如“元宵节睇新娘”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由各家的去年娶的媳妇盛装向到访亲朋好友敬茶,互相认识,增进感情。该活动与元宵节看花灯、喝添丁茶、吃添丁酒等紧密结合,有着敦亲睦邻、守望相助,培育乡风文明的积极意义。
  
该村历来有村办剧团,蔡十二、冯通等艺人名闻海陆丰。这可能与该村的另一习俗“倒铜旗”有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元天上帝诞)该村必演戏,演戏必有武戏《秦琼大破铜旗阵》,该戏取材于隋唐交替时期以秦琼(秦叔宝)、程咬金等为首的瓦岗寨义军派遣罗成打入靠山王杨林内部,里应内外、齐心协力攻破杨林铜旗阵的故事。该戏的精彩之处,也是得以形成民俗的原因是品清村的观众融入到剧情的互动中去,骂奸助良,助威呐喊,起哄鼓掌,场面火爆,十分精彩。据统计,这台戏融入的共有拜师、八门金锁连环阵、破阵、落马金枪、落马锏等多个排场。每年吸引的观众动辄成千上万。


据了解,该民俗形成的最初原因乃是艺人表演不力,观众不满起哄,乃至“越俎代庖”,加上本地话“破阵”有“好意头”的含义,助长了观众的参与度,无意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
  

品清村有一座清代的育人会馆遗存,前期称“抡英社”,后称为“抡英堂”,村民则称其为会馆。抡,择也。抡英,意为选择英才。如《国语·晋语》:君抡贤人之后。可见品清先贤命名之深意。
  
据老一辈人所言,会馆是清代“南海丰”(南海丰包括汕尾、东涌、田墘、捷胜和遮浪等地)学子赴州府赴省赴京求学考试前聚会切磋的地方,先在这里进行一次“抡英”。另因品清村处于金锡都水陆官道要塞,从抡英堂出发无论走水陆两道赴惠州府应试都非常便利,无形中起到“会馆”的作用;这也是村民称呼的由来。
  
原会馆建筑风格为“三间过”式格局的建筑物,后置“伙巷”(伙巷为拴马匹和置草料用)。大厅原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塑像现已荡然无存,今馆内尚存古井一口,口径60厘米,深约3米。仅存4块碑刻由村民保存起来,另有一块仍嵌在墙上,总共5块碑刻。中载:“本社会馆建自乾隆乙丑年,修于道光壬辰年。众所周知,过去属于海丰县金锡都的品清约,品清圩是自清代迄今历史悠久的海丰大‘牛市’之一,惠州,东莞等一带的牛贩也常来此投圩交易”等语。
  
“抡英堂”长年聘请有名望的举人、贡生、庠生执教,仅在道光年间就聘请了捷胜的刘熊、何兆南等知名文人。据县志记载当时金锡都出现过“十里三进士”的人文景观。
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沈绿洋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海丰县青年水库多措并举 用心做好“水”文章
[城事报料] 拆除非公路标志63块...
[城事报料] 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 条件大放宽!!!
[城事报料] 全市共接电诈警情10起...
[热点资讯] 专家:平均每位老年人拥有26.4万元财富储备
[城事报料] 当日落网!朱某被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