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四方 ——记陆河县河田镇圳口下园村陈召昌烈士事迹 轻轻掀开陆河革命烈士花名册的沉重封面,一行行英烈的姓名跃然纸上,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穿越时空的阻隔,依旧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这些英勇的先烈们,虽然已牺牲近百载,但他们的英勇事迹依然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弦,他们的崇高精神如同灯塔一般,照亮着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陈召昌(陈兆昌)烈士,便是这众多星辰中璀璨的一颗。他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却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为了信仰和理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历史长河中一朵绚丽的浪花,永远镌刻在陆河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富家子弟,勤勉向学 陈召昌,于1897年3月诞生于陆河螺河西岸的圳下下园村,一个享有盛誉的富商世家。他的祖父与父亲皆是商界精英,凭借卓越的商业才能积累了丰厚的家业,并建造了两座闻名遐迩的楼宇——“耀德楼”与“襟江楼”。然而,出身于如此富裕家庭的陈召昌,却丝毫未沾染纨绔子弟的陋习。相反,他充分利用家庭提供的优越条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日夜不息地追求知识与成长。 陈召昌的优秀品质,深深植根于家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无论是他的祖父还是父亲,尽管家财万贯,却从不仗势欺人,始终秉持着为家乡父老谋福祉的初心。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陈召昌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商业智慧,更传承了那份谦逊与善良,成为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富家子弟。 1915年,陈召昌在家族的精心安排下,与黄沙下硁村的彭爱姑娘喜结连理。婚后,他逐渐踏入家族的商业领域,开始了天南海北的闯荡生涯。然而,正值中华大地烽火连天,战乱频仍之际,陈召昌所到之处,无不是满目凄凉,民不聊生。面对这残破不堪的世道,他时常向父亲和妻子倾诉内心的感慨:“纵使经商致富,也难以拯救万千黎民于水火之中。有朝一日,我定要弃商从军,为国家的兴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此以后,陈召昌在经营家族商业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时局的敏锐洞察。他时常阅读革命书籍,汲取先进思想,并积极结交身边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国家大事,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他不仅关注自己的商业利益,更心系父老乡亲的福祉,时常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年轻的陈召昌以其卓越的见识和无私的奉献,在螺河西畔的几个村庄中逐渐崭露头角,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赞誉。 投身革命,勇挑重担 1922年冬,共产党人彭湃同志在海丰地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这股革命浪潮如同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地向四周蔓延。陆河县(当时陆河尚隶属于陆丰县,直至1988年才独立建县)的新田、河口等区域的部分乡村,积极响应号召,率先组建了农会组织。从此,农运大潮在陆河这片青山绿水间迅速兴起,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那些长期深受压迫与剥削的农民们,在农会组织的引领下,欢欣鼓舞地投身于革命活动之中。他们准备向地主劣绅们发起减租减息的斗争,力求挣脱封建枷锁的束缚,实现翻身做主的伟大梦想。 在这股汹涌澎湃的农运大潮中,陈召昌深受共产党人彭湃同志的感召,毅然决然地决定放弃一切,投身到革命的伟大事业中去,以挽救万千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与身边的好友紧密团结在一起,密切关注着四周形势的微妙变化,积极收集各地农运的宝贵信息,时刻准备着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1923年农历七月初五爆发的“七五农潮”事件,给陈召昌和他的好友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们原本准备组建圳口农会的理想瞬间破灭。但是,这并没有让他们放弃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相反,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继续关注着时局的动荡变化,等待着新的革命机遇的到来。 1926年8月5日,陆丰隆重召开了全县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会议深入探讨了扩大农民协会组织、增强农民武装力量、剿灭反动势力、推翻地主豪绅统治以及全面推行减租、兴办农村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在这股革命浪潮的推动下 ,陈召昌与他的挚友们积极行动,诚邀农运领导人莅临圳口村,主持成立了农民协会。陈召昌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被众望所归地选为圳口村农民协会会长。 螺河西畔的圳口四村农民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农民协会,其中年轻力壮的青年更是组成了农民自卫军,肩负起保卫家园的神圣使命。然而,农民自卫军的武器装备问题却迫在眉睫。经过陈召昌与战友们的深入讨论,他们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向大户人家“借”取武器,但充分尊重其意愿,绝不强求;另一方面则筹集资金,请五华师傅精心打造。 面对资金筹集的难题,陈召昌毅然决然地表示:“筹集资金打造枪支弹药的重任,就由我个人来承担。我先拿出五十大洋,打造一批供农军使用。如果日后需要增加,我再想方设法筹措。”圳口村农民协会的执委们被陈召昌的慷慨解囊和坚定决心所深深感动,他们纷纷表示:“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久之后,在圳口村农民协会的领导下,一支由三十多名精神抖擞、装备精良的农民自卫军赫然成立。他们手握枪支,背负大力,威风凛凛地屹立在螺河西畔,肩负起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何惧艰难险阻的阻挠? 自陈召昌担任圳口村农会会长以来,他的工作便变得异常繁重。他不仅要妥善解决农会员内部的种种矛盾,还要时刻关注四周的治安状况,确保乡村的安宁。同时,他还要及时传达并贯彻上级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革命事业的顺利推进。 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陈召昌常常连续工作几天几夜,不辞辛劳。每当疲惫不堪时,他就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稍作休息。尽管工作如此忙碌,但他始终牵挂着家中的孩子们。每当孩子们想念父亲,跑到农会办公室来找他时,陈召昌总是满怀深情地抚摸着他们的头,喃喃自语道:“但愿天下太平,让孩子们能够在安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份对家庭的深情与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共同构成了陈召昌坚定不移的信念与追求。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屠杀。紧接着,广东国民政府也在同年的4月15日开始实施针对共产党人的暴力措施,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陷入全面失败的境地。 在这场巨大的变革风暴中,许多人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时产生了动摇。然而,陈召昌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在党的领导下,为民众的解放事业奋斗到底。 为了有力回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英勇无畏的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毅然决然地掀起了三次规模宏大的武装起义。1927年11月1日,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随后,共产党人彭湃同志着手筹划建立苏维埃政权,为革命事业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年11月15日,陆丰苏维埃政府庄严宣告成立,紧接着,11月21日,海丰苏维埃政府也宣告诞生。这两大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海陆丰地区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海陆丰各地迅速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广大农民群众热烈响应,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 陈召昌积极响应陆丰县苏维埃政府的号召,全身心投入到圳口村的分田到户工作中。这项任务异常复杂繁重,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阻力和意见。然而,陈召昌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成功地将田地分配到了农户手中。每当看到分到田地的农民们喜笑颜开,陈召昌都深感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他的心中充满了革命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面对生死考验,陈召昌无所畏惧 农民们欢欣鼓舞,然而,地主豪绅却对陈召昌恨之入骨,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1928年2月下旬,国民党反动军队从四面八方围攻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企图一举扑灭这股革命火焰。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红二、四师的官兵们在海陆丰赤卫队(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农民自卫军改称为赤卫队)和全体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与敌人展开了多次殊死搏斗。他们英勇无畏,奋不顾身,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二、四师官兵和海陆丰赤卫队员遭受了重大的损失,革命形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海陆丰苏维埃政府被迫撤离县城,退入山区坚持战斗。陈召昌等革命志士并没有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他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 五月之际,敌人成功控制了海陆丰县城及重要镇区,随后在当地民团的协助下,开始向红色村庄发动残酷的清剿行动。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陈召昌坚决执行上级的指示,迅速组织党团员和赤卫队员撤离乡村,转入高山密林之中,与敌人展开了机智勇敢的周旋。 时间转眼到了九月,敌人多次围剿圳口村却未能得逞,恼羞成怒的民团分子竟然将陈召昌祖上留下的“襟江楼”付之一炬,彭爱被迫带着三位孩子移居“耀德楼”栖息。熊熊火光映红了圳口下园村的夜空,烈焰不仅烧毁了楼宇,更深深灼痛了乡亲们的心。他们对此恨之入骨,誓与敌人势不两立,不共戴天。 转眼间到了十月,为了给山上的战友筹集急需的物资,陈召昌不顾个人安危,趁着月黑风高之夜,悄然潜回圳口村。 为了捕获革命志士,狡猾的敌人早已在圳口村四周设下了严密的埋伏。当陈召昌一踏入村庄,便不幸落入了敌人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当夜,他不幸被捕,身陷囹圄。 在狱中,陈召昌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咬紧牙关,一言不发,始终坚守着革命的秘密。敌人软硬兼施,却始终无法动摇他的革命意志。 11月下旬,残忍的敌人将陈召昌押往河田内洞桥的河沙滩,无情地砍下了他的头颅。敌人甚至将他的头颅抛向天空,再用刺刀挑起,进行惨无人道的羞辱。几个回合下来,陈召昌的头颅已变得血肉模糊,令人惨不忍睹。 当陈召昌的爱人彭爱得知丈夫的噩耗时,悲痛欲绝,当场晕死过去。在村民的救护下苏醒后,她发疯般地跑到丈夫遇害的地点,看到丈夫那血肉模糊的头颅,她呼天抢地,痛哭失声。天地仿佛也为她的悲痛所动容,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 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帮忙抬着陈召昌的尸体回乡。彭爱用衣襟小心翼翼地包裹着丈夫的头颅,一步一步地走向家乡。陈召昌牺牲时年仅31岁,留下了三个年幼的孩子,最小的儿子仅有三岁。 为了将孩子们抚养成人,彭爱带着他们回到了娘家,日夜操劳,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她终于盼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 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陈召昌为革命烈士,以表彰他为革命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襟江楼”遗迹也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为“圳口村农会旧址”,成为革命历史的见证。 愿烈士陈召昌永垂不朽!他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口述人:陈焕湖 文字整理:戴镜兵 2024年9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