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26651|回复: 0

[汕尾] 汕尾将建新质科教城!规划方案现征求公众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0 08: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月7日,汕尾市科学技术局公开征求《汕尾市新质科教城规划建设方案(公示版)》意见。


为推动汕尾市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延伸段、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参与极和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地,根据工作安排,该局起草了《汕尾市新质科教城规划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按照《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要求,现将《方案》主要内容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联系电话:0660-3365636。

联系地址:汕尾市城区汕尾大道228号,科技发展科

邮   箱:ghfgk3365636@163.com

公示时间:自公示之日起30个自然日


以下是方案正文:


汕尾市新质科教城规划建设方案(公示版)

规划范围

新质科教城规划范围约30平方公里,位于汕尾市城区,北抵汕尾高新区,东起深汕中心医院,南延工业大道、香江大道,西至金町湾、长沙湾。


微信图片_20250110085644.jpg



战略定位

大湾区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外溢承接“新高地”;

新质产业集聚发展“策源地”;

科技教育融合融汇“实践地”;

沿海经济带蓝色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地”;

粤东西北科学教育医疗融合发展“先行地”。


建设原则

创新驱动、企业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科教城打造成汕尾产业科技创新的智慧大脑和驱动引擎,提高全市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建设成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科教城。

协同发展、彰显特色。注重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将汕尾特色文化元素融入科教城建设中,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创新魅力的空间,提升汕尾市城市形象。


空间结构

新质科教城总体布局为“一核一带九节点”,即一核(新质产业创新核)、一带(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带)、九节点(新质产业集聚版块、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版块、科教产业服务版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版块、产业教育协同版块、中医药健康版块、科技中心版块、海洋科技赋能版块、高等教育与创新版块)。新质科教城建设用地涉及汕尾高新区和红草镇、香洲街道、马宫街道,主要用于科技研发中心、大型商业体、大型公共设施等重点平台项目建设。


微信图片_20250110085650.jpg



发展目标

汕尾新质科教城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即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卫生健康等新质产业,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综合服务等功能进行提质升级,着力打造“一核一带九节点”的功能版块。

到2027年,完成“一核一带九节点”的教育科技人才布局基础,交通、基础设施、教育科研设施基本完善,宜创宜教宜居宜业宜养环境初见雏形,“九节点”建设初具规模;新质科教城区域内生产总值达35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完成重点项目平台建设任务12项,带动投资约80亿元。新质科教城区域内关键配套设施进入实施阶段。

到2035年,完成汕尾新质科教城“一核一带九节点”的发展框架体系构建;新质生产力创新核的示范辐射效应明显,建成粤东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和创新创业生态典范;新质科教城完成重点项目平台建设任务29项,带动投资约120亿元,产业生产总值达5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产业链成熟完善,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大学科技园运营效果明显,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初具规模,新质科教城区域内配套设施正常投入使用,城市形象品质显著提升。


功能定位

1.新质产业创新核

新质产业创新核位于汕尾高新区和城区光明产业园区,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可利用面积约6平方公里。新质产业创新核是新质科教城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创新驱动主引擎、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科技教育产业高能服务综合区,统筹集聚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的各类资源,为产业创新主体提供企业进驻、标准化厂房、科技金融、概念验证、中试基地、成果发布等综合服务。

新质产业创新核划分为“新质产业集聚版块、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版块、科教产服务版块”三个节点进行打造。“新质产业集聚版块”承担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功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版块”承担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功能,“科教产服务版块”承担科教产高能服务功能。

2.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带

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带,位于汕尾大道南、工业大道、香江大道串联而成的区域,占地约20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面积约4平方公里。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带主要承担人才培养交流、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医学医疗服务等功能,并催生生物医药和海洋渔业等未来产业。区域内现有华师大汕尾校区、人才驿站、深汕中医医院、大健康产业园、汕尾技师学院、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汕尾农科院和深汕中心医院等10个重点平台,涵盖了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和公共服务等5个方面。到2035年,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带将完成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中心等高端研发综合体的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创平台建设效果显著,科技成果转化40项以上,建成国内行业领域知名度高的区域医疗中心。

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带由“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版块、产业教育协同版块、科技中心版块、中医药健康版块、海洋科技赋能版块、高等教育与创新版块”等六个重要节点组成。其中,高等教育与创新版块、产业教育协同版块承担科技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科技中心版块、海洋科技赋能版块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人才服务等功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版块、中医药健康版块承担卫健质量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医疗服务等功能。

3.九节点

新质产业集聚版块,通过优化现有产业结构体系,实现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质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充分发挥信利电子、比亚迪汽车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完成吸引知名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聚集,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该版块打造成为推动汕尾市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火车头。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版块,围绕汕尾市的产业布局坐标,优化科技创新的经纬网络体系,通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对接大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研究机构,支持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科技成果公共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强化现有平台的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建设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新一批成果高效转化平台,提升科创平台的行业领域影响力。

科教产服务版块,主要实现产业孵化、人才创业、科技金融、综合行政服务等功能,实现新引进的产业、企业在汕尾可持续发展,降低企业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本。建立汕尾新质产业创新发展基金会、科教人一站式服务区、科技成果孵化育成基地,扩大广东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检测范围,加强医疗中心、学校、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企业和产业人才安居乐业的环境。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版块,通过加强肿瘤学科医学研究,探索和实践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提升汕尾市优质医疗资源数量,带动医药产业发展。支持深汕中心医院建设优势学科的大型实验室、省级医学大数据医工融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生物治疗中心等。结合区域医疗中心的治疗服务需求,打造医疗服务商业综合体,提升区域医疗中心的服务品质。

产业教育协同版块,建设海洋产业研究院、创新工业设计研究院、文旅护理康养创新基地、大学科技园、双创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科技教育融合创新平台,通过融合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与产业需求、人才需求,达到产业和教育协同发展的目的。通过系列平台项目的建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升汕尾职业技能教育在粤东西北地区的影响力,为新质科教城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中心版块,主要为大型企业研发资源集聚、科技产业高端交流、高层次人才生活提供物理空间,降低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就业的成本,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服务区。支持引进大型链主企业和未来产业企业入驻科技中心版块,建设汕尾地标性产业学术交流中心和会议中心,提高科技中心版块的知名度和曝光率。

中医药健康版块,承担提升汕尾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中医康养产业的功能,并为科技中心版块、高等教育与创新版块等高层次人才聚集地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在中医药康养领域,开展院内制剂的产业化研究,发展医疗保健与康复疗养产业,打造具有汕尾地方特色的山海湖康养品牌。强化品牌宣传推广,重点面向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人口,吸引其来汕旅游、读书、创业、居住和康养。

海洋科技赋能版块,通过开展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制品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以现代海洋渔业科技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助力汕尾打造国家级渔港。推动中山大学汕尾海洋科学院项目落地,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要项目。通过重大项目平台的实施,进一步培育壮大蓝色海洋经济,推动汕尾海洋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高等教育与创新版块,负责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等科创平台建设,围绕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和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推动多项科技成果在汕尾落地转化,培育高端科研人才、教育人才和应用人才,畅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渠道。通过系列科创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华师大汕尾校区的科研水平,开辟汕尾市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质产业发展新赛道,促进科技教育人才产业融合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110085654.jpg

汕尾新质科教城“一核一带九节点”的空间结构布局。



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以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争取在省级层面建立联络协调机制。

用地保障。向国家和省相关部门争取新质科教城内各版块的功能定位,加快释放新质科教城的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土地整备工作,支持各类企业和单位盘活利用自有存量工业、研发用地,根据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功能平台。

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资金支持,协调争取教育厅、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加大对重大科教平台项目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新质科教城建设。

政策保障。完善科教城建设发展政策配套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相关政策在科教城区内先行先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人才外溢。

来源:南方+记者 汪旭莹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省“两会”上,汕尾民盟资政建言成绩出彩
[热点资讯] 哈尔滨搓澡有多火?搓澡阿姨:曾一天搓37人,
[城事报料] 汕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春运价格监督专项检
[热点资讯] 男子表演高空杂技摔进ICU后首发声:脸内有10
[城事报料] 1处违法建筑被依法拆除...
[热点资讯] 春节假期博物馆闭馆吗?收好这份“指南” 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