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卢若希 于 2025-3-20 23:34 编辑
【谈诗.讲古】(6)
黄锦昌
禅 (摄影:温朝霞)
黄锦昌先生,陆丰人,
律师。爱好文学,精太极
拳,为太极拳国家武术六
段,获国家武术协会颁证。
现居深圳、陆丰。
责编:若希
李实其人其事
(一)
人世谁能识淡交,肯垂青眼到蓬茅。
苍苔露重和烟踏,白板云封带月敲。
汲水欲烹茶灶冷,提壸去买酒钱高。
知君勘破斯文味,空口闲谈过一遭。
一一明.李实(字石洲)《答友人》
此诗大意:人世间有谁能知晓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宁愿不辞偏僻怀着友善和真诚来到我的草舍。友人走在布满青苔和雾气浓重的路径、在月色朦胧之夜敲响了简陋的木门板。想烧茶水待客却没有柴火,想拿酒壶去买酒却身无分文!我知道被看破穷酸相,这一见只能空谈了。友人来访李石州后写了一首诗赠之,李即步其韵作了这首《答友人》。此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友人夜访穷困潦倒栖身于破庙仍坚持苦学的朋友,主人相待连口茶水都拿不出,到此田地,有“谁能识淡交”?这情景和由这情景酿造的动人诗篇在古卫城一代代相沿传诵......
明朝时期,沿海设有四大军事要塞,分别是山东威海卫、天津卫、广东虎门卫和广东碣石卫。话说广东有一座海防重镇碣石卫,其南面有一个荒芜海岛称南关,南关海边的关帝庙里有一个年轻读书人叫李石洲,日以捕鱼为生计,夜伴关公读经书。李石洲,公元1497年即距今528年前诞生于碣石李姓人家,家境贫寒。李石洲幼年聪明伶俐,6岁起就熟读诗词,少年始读经史、诸子百家,常与文人谈天论地,对答如流,且写得一手好书法。奈何家贫如洗,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因其聪颖过人被海丰县学宫接纳为童生,后被海丰县学官推荐为当时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的举生(类似于现在清华北大的优选生)。其母强氏为李石洲前往海丰县学宫读书几倾尽家用。家中人口多,多吃一口算是奢侈,但强氏仍“一衣一味皆推与实”、“抢哺之艰,作成之力,盖世情共难者”,这是李石洲在《先妣李门强氏孺人圹记》的祭母文中催泪之句。
一日,饥肠辘辘的李石洲想讨口饭充饥,来到碣石北关城外永兴寺,见寺内供奉着观音佛,寺中和尚不少。此寺相传有一口铜钟,敲响时声播三十里,余音袅袅。寺里更有一只公鸡,报时极准,众和尚闻鸡晨起,诵经礼佛,从未误时,是以被尊为神鸡。碣石旧时八景诗句“永兴古寺钟声响”的“永兴古寺”即指此寺。李石洲进入寺内,见和尚所诵经书毛笔字难看且错漏不少,便指出其纰漏,引得众和尚不满,喝斥着要将李石洲赶走。这吵声引起该寺主持注意,便要求李石洲道明。李石洲指着经书说明原委,又索笔墨纸张随意写了几行字。主持一看直呼“妙哉善哉!” 便与李石洲约定:每日抄写经书,不计银两只供素餐。从此,李石洲便在永兴寺安顿下来。
李石洲三餐有了着落,自此便勤抄经书,并常与主持谈经论道,天地人无所不涉。少年的勤快博识,甚得主持偏爱,遂成座上宾。常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但卖乖取巧者有之。李石洲初来乍到如此受器重,令不少和尚大为不服,嫉妒之心滋生。一天,李石洲向主持请假回家。第二天晌午,主持一觉醒来,发现日上三竿,已误了早课。从僧房走到佛堂,空空如也,众和尚仍个个趴床睡大觉!主持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便叫醒和尚问个究竟,和尚众口一词:“鸡没啼,以为天尚早”。鸡何以没啼?没有神鸡报更,这早课、诵经、礼佛,岂不耽误?众和尚急忙寻找公鸡,连续二天寻了个遍却连根鸡毛都找不到。
和尚们怀疑起李石洲来,认为他请假是假,偷鸡是真,不然为何一告假鸡就失踪?三天后,李石洲回寺,众和尚便责问他为何偷了神鸡?李石洲极力否认,但即使用尽浑身解数也难自证清白。此事让主持左右为难,虽不相信李石洲有偷鸡之举,但和尚们又一口咬定,难免生疑:寺庙一直平安无事,偏偏李石洲来后便出了事!有和尚提议:说李石洲偷鸡没有人赃俱获可证,但神鸡确系李石洲告假后所失。这样吧,由李石洲亲自“拔圣杯”请寺里观音佛明断。来到佛厅,和尚分列两边,众眼齐盯李石洲。李石洲跪拜诉说被诬偷鸡之冤,言罢圣杯一掷落地,圣杯所示,是自己偷鸡了!李石洲气炸,起身指着永兴寺发誓:“他日我若青云得志,非把你给拆了不可!” 遂拂袖而去。
这寺里公鸡安在?公鸡趁着和尚们忙于佛事、无人看管之际便来厨房觅食,跳上竹笼啄米碎。却不料竹笼翻倒,把公鸡扣在竹笼里。这公鸡倒也自在,干脆在竹笼里躺平,三夜三日默不作声。伙房取竹笼淘米做饭时,始发现公鸡趴在那里迷糊着。唉!公鸡若能啼上一声,李石洲当不至于被逐出寺门。明摆着乃和尚欺人、神佛枉断!话说回来,神佛也许觉得李石洲如在永兴寺继续抄写经书,久必丧志遁入空门,影响前程,而导演了这一幕。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李石洲辗转来到前文提到的城外南关海边关帝庙住下,誓为摘取科举桂冠矢志读书。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该庙发愤苦读、图强不息的事迹,在庙后的柿饼石上勒石立碑:“御史李石洲读书处”。李石洲则为关帝庙亲撰对联以寄怀:“东汉英风流碣石,南关灵地作荆州”。如今庙虽破落,但刻在庙两边石柱上的对联字迹可辩;联诗气势恢弘,书法精妙,志存高远!1994年间,乡贤又在该庙前新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南关庙宇,藉以纪念。
(二)
李石洲在南关苦读三年,学业大进,引弓待发。嘉靖四年(2025年)与海丰的秀才一起赴广州参加乡试,李石州一考即中广东第九名举人。中举回到家乡,又潜心研修诗书经史四年。四年后(1529年)又与广东同期晋升的举人一起上京会考,李石州一路斩关夺隘又考中进士!为全国入选的20名进士之一。考中进士后还进行殿试,由皇帝钦点排位。李石洲的科举历程,明朝礼部《登科录》和《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均有记载。这一年,李石洲33岁。在京三年任翰林院(管理文秘、科举等事务)庶吉士(1532年),庶吉士类似于现在的博士后;后转任江南鉴察御史、北京监察御史等。监察御史是由皇帝任命的管官的官,“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监察百官,似如今的纪委、监委领导。李石洲从此涅槃重生,从一个备受欺压的穷书生,一跃成为万人仰望的金凤凰。李石州中进士的京城公文加急传至海丰衙门(陆丰当时未置县,为海丰县所辖;碣石卫专事海防,不问政),海陆丰全境轰动!李石州是海陆丰自宋至明整整260多年才诞生的一名进士,这只从碣石卫城南关海边破庙飞出的金凤凰成为乡人们永不褪色的谈资。
(三)
李石洲在京履职时,其母强氏在碣石不幸逝世。李石洲回乡祭母,《先妣李门强氏孺人圹记》一文即是其祭祀时所写,这一年是公元1532年,当时李石洲35岁。母亲祭事完毕后,当年的“偷鸡之辱”不觉涌上心头。李石洲径抵永兴寺,众和尚惶恐不已,深感在劫难逃,遂胆怯地向朝廷命官诉说当时的神鸡故事并请求宽恕他们的无理妄断。李石洲说:我已有誓在先,永兴寺非拆不可!念及观音佛当时所断,似意在激励我,也未尝不是好事;拆当拆矣!但可另选址重建。常言风力、水力、朝廷势力,主持与众和尚岂敢违命?免牢狱之灾已是万幸!话罢连日行动拆除北关永兴古寺,将拆下的观音佛和各路神仙及可用建材,搬迁至西关重建。自此永兴寺就出现在西关。
碣石卫城有四个城门,城门外的一片区域,分别称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北关指现在的北城新村至麒麟山庄住宅区一带,俗称“高炉”——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此处曾作为炼钢场所,在山丘上建起一座用红砖垒成高大烟囱的炼钢炉。笔者前往凭吊,惟见一大石——麒麟石,默不作声地踞守着麒麟山庄。麒麟石现被刻上“石屏”二字,被列为陆丰市保护文物。这麒麟石,似在告诉后人,这里就是永兴古寺和李石州察院墓的原址;不要忘了碣石卫、李石洲那段历史。西关则在城西门外那片区域,西关永兴古寺就坐落在现在的观音堂小学。笔者小时候曾在观音堂小学就读(后称碣石中心小学,那时征占寺庙为学校很普遍)。有一条主巷叫西关大巷,为纪念古迹而得名。永兴古寺供奉的是观音佛,百姓索性就叫“观音堂”而不称永兴寺。永兴古寺始建于南宋年间(1127-1279年),但至清朝光绪帝时,仍在大兴土木和修缉。现在的永兴古寺已改称为“广德禅院”,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
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李石洲之政绩难有详实资料可考。监察御史这类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必须铁面无私,敢于直谏,敢于对不法官员提出奏劾和处理建议,因此会得罪不少官员;要是皇上不高兴,来个借刀杀人,也是屡有发生。嘉靖十六年(1537年),李石洲出任浙江海道参议。当时江浙一带,倭寇猖獗,不时抢劫过往商船渔船,侵犯沿海各地,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劫掠男丁民女。这倭冠,就是日本海盗。时任浙江巡按御史的林应箕,抗倭不力、败绩连连,自恐被罢官杀头,遂谋推卸责任保全自己的毒计,来个先声夺人,向皇帝奏了一本《倭寇焚劫地方状》,举报多名官员,其中就有海道参议李石洲。林应箕诬陷李石洲等官员协同抗击倭寇时渎职导致贻误战机,致使官兵战败,浙江沿海惨遭倭寇洗劫云云。林应箕的恶人先告状倒把李石洲等一行无辜官员告倒了!皇上龙颜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将几位官员和李石洲一齐打入死牢并于不日均被处死。这一年,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嘉靖东南平倭通录》等载有此事。这一忌年,李石洲56岁。可谓伴君如伴虎,刀起头落,缕缕英魂,直上云霄!
李石洲的尸体运回家乡安葬,葬于北关永兴寺原址。原永兴寺迁往西关观音堂后,原址闲置,乃风水宝地,李石洲又与永兴寺有因缘,便成了李石洲的长眠之所,是以北关永兴古寺的原址就是家乡人所称的“察院墓”。李石洲之墓又为何称察院墓?家乡人叫不全李石洲官职,反正监察御史属于朝廷的都察院官员,便把李石洲墓称为“察院墓”。察院墓被后人谐音读偏了,读成“菜园望”。
后人有不少疑问,其一,李石洲尸体是否运回存疑,北京至南海之滨,路途遥远,谁护英灵?其二,北关北城新村的察院巷,有李石洲与夫人汤氏的合葬碑刻着“七品宜人贞纯慈懿汤氏,翰林院庶吉士石洲李公墓”,说明察院墓是其夫妇合葬?云云。据相传和记载,察院墓“墓状如石亭,左有石笏,右有石印,石人石马列于墓旁,山拥水绕,极俱秀丽”。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碣石举人、兵部车驾司主政卢恩曾到察院墓拜谒,作《过御史李石洲先生墓》一诗以表仰慕之情:“芳草萋萋景色幽,名贤埋玉壮山邱。魂依碧落亭犹在,碑印苍苔字尚留。位列乌台寒棘木,诗传海国老松楸。文章事业推前辈,后学谁为踵石洲。”文革期间察院墓被毁殆尽,乡人多了一份可惜与感慨。
李石州相对短暂的一生虽悲剧色彩浓烈,但其矢志循正道上进、渴望改变人生命运的强烈奋斗精神则令卫城父老乡亲世世代代悄无声色地怀念着......
碑文:御史李石州读书处
一九九四年重建的碣石南关古庙
本文参考了叶良方《海防名城碣石
卫》、陈少平《陆丰历代诗词选注》、
卢木荣《碣石诗词选》三位作家诗人书
中的有关内容和观点。谨此致谢!
黄锦昌 2025.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