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9842|回复: 0

[论汕尾] 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0 10:31:44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时代的宏大语境下,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 ,其深意在于敦促我们筑牢对本土文化的坚定信念,而非舍本逐末,依附于隔壁地区的文化并亲手埋葬本土文化。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一座耗费大量财力与心血打造的服务区拔地而起。它本应成为展示本土文化的一扇窗口,然而现实却令人遗憾。在这里,隔壁地区文化占据了显眼位置,大肆宣扬,而本土文化却被边缘化,沦为陪衬,好似跟在他人身后的 “小弟”。如此一来,服务区极易被视作隔壁地区文化的 “附庸” 产物,不禁让人发问:难道我们的本土文化如此匮乏,以至于不敢自信满满地向亿万往来过客传播?从项目的立项构思,到设计规划,再到建设落成,莫非全过程都存在自我矮化的倾向?


倘若本土文化遭受偷梁换柱和“抢夺”,我们绝不能沉默。即便只是一声振聋发聩的怒吼,也足以让我们的文化傲然挺立。本土的虎狮、戏曲,还有那令人垂涎的美食,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记忆,应当堂堂正正地挂上本土的名号。当外界将我们本土的文化、风俗、美食等,冠上隔壁地区的名号时,每一位拥有本地户籍的居民,都责无旁贷地要站出来纠正。


长久以来,本土文化、传统、风俗和美食等标志性元素,或是宣传不足,或是被隔壁地区 “成建制” 地抢注冠名。如今,在树立 “文化自信” 却尚未获得充分官方支持的当下,我们更需众志成城。保护本土文化、传统、风俗以及美食等重任,已然落在民间自发的行动之上,这是我们守护精神家园的使命。


当文明的根系深扎于土地,任何试图模糊地域印记的轻佻言辞都应当被历史的天平衡量,被祖宗的烟火唾弃。某些掌握话语权柄者,或囿于认知桎梏,或耽于利益窠臼,拿各种“包装”巧言令色、大言不惭地将本土文化强行纳入其他地区,这种背离历史逻辑的文化削藩行径,着实令人扼腕。某些人若患上文化软骨症,大可独自跪碎膝盖骨爬向隔壁地区的牌坊,但休想用谄媚的裹脚布捆住整个族群的脊梁!要当精神跪族尽管去三跪九叩,但别把祖祠香火和本地区名讳当成投名状,莫让家里的族谱浸透软骨病的脓血!


古海丰的千年文明积淀岂容断代?若对地域沿革存疑,当潜心研读典册中斑驳的竹简帛书;若不解民情风物,当躬身丈量阡陌间的青石板路。那些在茶肆檐下讲述祖辈迁徙故事的银发老者,那些在节庆祭祀中传承古老仪轨的乡贤耆宿,他们的生命记忆早已将文化认同镌刻成永不褪色的图腾。田野调查的数据或许冰冷,但祠堂香火中升腾的祈愿,鱼歌对唱里流转的密码,无不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独有的精神胎记。外族都无法消灭这片热土的文化自信,难道“内鬼”可以?


经济指标从不是丈量文明价值的标尺。敦煌壁画历经风沙仍熠熠生辉,三星堆青铜纵目穿越时空犹摄人心魄——文化遗产的尊严向来与GDP无涉,所以真正的风骨,在于守护方言古调里的平仄韵律,在于存续传统技艺中的匠心独运,更在于以文化自觉构筑起的精神长城。这方水土养育的子民,眼眸中跳动着祖辈相传的文明火种,胸腔里奔涌着守护文化主权的不屈热血。


当晨雾漫过莲花山的褶皱,当渔歌在品清湖的凌波跳跃,我们血脉里奔涌的闽南古音便化作永恒的乡愁密码。无论你枕着银瓶山的清风入眠,还是在异乡的霓虹中追逐梦想,请永远以朝圣者的虔诚,捧起这片红土地馈赠的千年文明——它不仅仅是祠堂飞檐上凝固的时光,更是擂茶碗中浮沉的春秋,是正字戏里回响的唐宋遗韵。


在他乡的十字路口行走时,请让舌尖的福佬话成为你灵魂的印章。当人们问起来处,你当以榕树枝燃烧般的炽热宣告:"我的根系深扎在海陆丰的沃土"。不必囿于行政区划的藩篱,而要像大湖沿海红树林向天空伸展枝桠那般,骄傲地展开这幅文化长卷:从澎湃故居的赤色基因,到沙坑文化遗址的文明星火;从麒麟狮的雷霆鼓点,到汕尾渔歌的婉转情思。每个音节都应掷地有声,如同鸡鸣寺的晨钟,震碎所有误读的迷雾。


让红宫红场砖墙的朱砂色浸透你的瞳孔,让大安滚地金龙的金鳞闪烁在你的眉宇。当谈及故土,请用麒麟舞的矫健步伐踏破沉默,用五坡岭方饭亭的悲壮气节构筑话语的脊梁。这不是狭隘的地域偏执,而是对千年文化契约的庄严守护——正如凤山妈祖永远凝望海洋的慈眸,我们亦该以文化自觉为灯塔,照亮游子们的精神归航。


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的,从来不只是地理的坐标。当你在广州塔的玻璃幕墙上勾勒出坎下城的轮廓,在赛格楼下用咸茶香唤醒异地的清晨,那些深植于血脉的文明基因,便成了最珍贵的身份图腾。记住:每个海陆丰儿女都是行走的文化使节,肩头永远落着公平水库的粼粼波光,衣袖永远藏着黄羌林场的松涛清响。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了解一下这样的一群孩子
[三唯论点] 我觉得买东西只知道要便宜的,好可笑
[三唯论点] 古之少年意气,今之青春何向?
[三唯论点] 今年清明祭祖,传统祭拜方式还行得通吗?
[三唯论点] 劝人读书
[三唯论点] 两种不同的读书经历两种人生轨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