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农民武装从诞生到变革的革命征程 ◎戴镜兵 海丰农民武装诞生于1925年3月16日,最初名为“海丰农民自卫军”。这一武装力量的组建,是彭湃领导农民运动的关键成果,充分展现了他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也是当时残酷斗争环境下的迫切需求。 1923年7月26日至8月5日,海陆丰地区连遭强台风袭击,农民收成锐减。彭湃主持农民代表大会,商议早造交租问题,决定最多按三成交租,却遭到县长和豪绅的强烈反对。8月16日,县署派军警残酷镇压,还张贴布告取缔农会,这就是著名的“七五农潮”。事件发生后,农民们急切渴望拥有武装力量,他们向彭湃发问:“你有枪没有枪耳?别的可不用说。”这让彭湃深刻认识到,农民若要夺取政权,仅依靠政治、经济斗争和自卫远远不够,武装斗争才是重中之重。 在此背景下,彭湃积极推动农民武装的建设。1924年7月3日,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彭湃安排学员前往黄埔军校接受10天军事训练,此后军事训练成为历届讲习所的固定课程。7月8日,广东组建农民自卫军。彭湃在广州期间,多次强调武装农民的重要性。1924年12月,他前往广宁支持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并在给区委的报告中指出:“不建立农民的武装队伍,不把好的武装发给他们,我们的工作就得不到必要的结果,从我抵达广州的第一天起我就对此深信不疑,而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1925年,彭湃在一封信中写道:“当此镇压反革命之时,农民非有武装不成,而且农民协会之根本问题亦非农民有武装不成,所以农会现已决定扩充农民自卫军100名,训练3个月养成下级干部人才,同时并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约四五十人。”1926年2月,彭湃代表省农民协会慰问取得反抗地主胜利的普宁农民,要求他们“加紧努力,购买枪弹,不要忘记了团结和武装的自卫”。1927年8月17日晚,彭湃在《慰劳农军词》中强调:“我们要革命,一定要武装起来!农民必须有了武装,然后革命才能成功。因为我们的敌人,也是有武装的。我们要打倒敌人,就要先武装自己。”他还提出“要使各省各县都要有农军组织,使全国的农民都武装起来,以求得真正的解放”。在彭湃的不懈努力下,海丰农民自卫军得以顺利组建。1927年,在彭湃的指导下,海丰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作出扩充200名农民自卫军义勇队的决定,进一步壮大了海丰农军的力量。 海丰农民自卫军自成立以来,历经多次更名,而每次更名都紧密围绕着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广州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宣告失败。4月20日,国民党广东特别委员会致电海丰农民自卫军大队长吴振民(国民党误将其认作右派),要求他在海陆丰进行“清党”。吴振民迅速向中共海陆丰地委报告这一消息,地委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准备武装起义。吴振民采用缓兵之计,电告广州的李济深和惠州的胡谦,表示拥护“清党”,以阻止驻惠州的第十八师胡谦部前往海陆丰。与此同时,地委加紧筹备起义,自行成立中共东江特委,以便指挥各县斗争,还成立海陆丰救党委员会,作为公开指挥起义的机关,农民自卫军也随之改称为农工救党军。 1927年9月初,中共海陆丰改组为中共海陆丰县委,书记为张善铭,组织委员是郑志云,军事委员为林道文,经济委员是陈子岐,农运委员是杨其珊。在此前后,农工救党军改称为工农讨逆军。 1927年10月中旬,根据省委指示,海丰工农救党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团队,团队长由林道文担任。 1927年11月下旬,各区乡农会接管政权,成立区苏维埃政府,农军改称赤卫队,工农革命军和群众组织也进行了重新改造。改造后,海丰县工农革命军团队长为林道文,(12月林道文调往惠阳,由彭桂接任),海丰县赤卫队长是黄强。 1929年10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在海丰黄羌朝面山成立,其大部分成员就来自工农革命军或赤卫队。海丰农民武装在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演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