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如灯 ——奶奶徐锦鸿的大爱人生 作者:高红燕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平凡人,以非凡的善良与担当,书写着触动人心的故事。我的奶奶徐锦鸿,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女性。她出生于海丰县梅陇埔头田脚徐,嫁至水口村,在那动荡不安、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与饥荒岁月里,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那些濒临绝境的生命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奶奶生活的年代,战争的阴影笼罩大地,饥荒如恶魔般肆虐,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亲人离散。在这样的艰难时世中,奶奶却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悲悯与勇气。 陈春兰,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孩,两岁半时,父母在鲘门盐田因饥荒离世,只留下她和哥哥罗国毅。哥哥由罗家亲戚收养,而小春兰则被奶奶带回了家。那时的生活十分艰难,食物短缺,物资匮乏,但奶奶从未有过一丝犹豫,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予春兰一个家,将她视如己出,含辛茹苦地养大成人。 许继业,梅陇上墩村许姓人家的孩子,同样在命运的漩涡中挣扎。父母饿死,他病倒在路边,奄奄一息。奶奶发现他时,心疼不已,毫不犹豫地将他抱回家中悉心照料。在奶奶的精心呵护下,许继业逐渐康复。奶奶不仅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还教他做人的道理,给予他温暖和关怀。十四岁时,许继业回到自己的村子,十八岁时毅然参军,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转业后,他在广州101车队担任调度员及司机,开启了自己平凡而又充实的人生。他始终铭记奶奶的养育之恩,常说没有奶奶,就没有他的今天。 魏文洲的遭遇同样令人心酸。他来自鲘门大街魏家,在饥荒年,父母饿死,家中三兄弟被迫分离。大哥魏鑫由魏家人领养,三弟被送给后门渔民家后不幸饿死。七岁的魏文洲被奶奶收养,在奶奶的庇护下,他度过了艰难的童年时光。奶奶对他关怀备至,教他读书识字,培养他的品德。二十四岁时,魏文洲前往香港创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韧,在商海中闯出了一片天地。虽然身处异地,但他始终心系奶奶,常常回来看望这位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亲人。 高宝琴的故事,充满了意外与温情。她的父母是靠后门港外地捕鱼人,在她两岁时,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发高烧的她被父母抱到奶奶家讨热水避风雨。奶奶看到孩子病得厉害,急忙煮草药粥水为她治病。第二天早上,父母出海捕鱼,将孩子托付给奶奶照顾,然而,这一去却再也没有回来。奶奶没有丝毫怨言,收养了高宝琴,将她抚养成人。文革时期,高宝琴高中毕业,作为知青被分配到海南岛开荒。在艰苦的环境中,她始终牢记奶奶的教诲,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还有彩叶,那个被奶奶用一把米救活的孩子。饥荒年,三岁的她倒在路边,生命垂危。奶奶发现后,不顾自家也十分贫困,回家找出仅有的一把米,煮成粥水喂给她,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彩叶长大后,嫁至惠东黄埠镇,但她从未忘记奶奶的救命之恩,常常回来看望奶奶,陪她聊天,帮她做家务。 奶奶收养这些孩子,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出于她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慈悲。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每一口食物都显得无比珍贵,每一份付出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牺牲。但奶奶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辛,也从未向孩子们索取过什么回报。她用自己的爱,为这些孩子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他们免受饥饿、寒冷和孤独的侵袭。 奶奶的言传身教,对这些孩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教会他们善良、勇敢、坚韧和感恩,这些品质成为了孩子们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在奶奶的关爱下,这些孩子茁壮成长,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奋斗,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奶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故事却永远流传在我们心中。她的善良与大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黑暗的岁月,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每当我们回忆起奶奶,心中便充满了敬意和感激。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什么是无私的爱。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奶奶的故事将激励着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他人,去传递温暖,让这份爱与善良在世间延续,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