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海丰县召开。作为现场观摩点的海城镇综治中心,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治理智慧,向参会人员展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生动实践。 海城镇这座常住人口17.9万、农村占比达80%的县城中心镇,面对新老小区交错、外来人口聚集的复杂治理环境,聚焦“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三条“主战线”,一体推进“四个实战化”建设推动平安建设提质增效,2024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行列,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规范化治理路径。
阵地升级:“小中心”托起大平安 走进海城镇综治中心,虽然面积仅有200平方米,但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该中心升级打造群众接待厅、网格化管理室、矛盾调解室、部门进驻室、研判分析室、心理咨询室等“一厅五室”,并健全完善来访登记、组织调解、研判分拨、跟踪督办、答复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真正实现让群众“一站式”解忧。 在工作机制上,海城镇坚决落实“党委主动领责、领导主动领衔、班子成员主动领办”的“三主动”机制,通过“一人一策一专班”工作模式,实现“包思想转化、包矛盾化解、包掌握情况、包教育稳控、包息访息诉”的“五包”治理目标。 海城镇还不断壮大综治队伍,目前综治中心已有22位编内职工、3名民情地图指挥中心雇员、87名人民调解员,并组建了综治委,由书记担任主任、政法副书记担任副主任,其他单位、村(社区)、派出所等作为成员单元,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平安建设队伍。
多元共治:筑牢平安稳定“第一道防线” 去年底,长埔村一楼盘工人因被拖欠工资聚集在楼顶。党委主要领导立即“吹哨”,县公安局、人社局、驻队工作组、村委等有关负责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通过“个别调解”方式,对工人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在协调下,承包方承诺支付94万元欠薪款,化解了纠纷。 这一高效化解矛盾的成果,正是海城镇近年来整合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多部门力量,联动各类调解资源构筑平安稳定防线的生动体现。 海城镇还组建24个“四人小组”,建立158个最小应急单元,对重点领域、重点人员开展排查整治。2024年,全镇共摸排各类矛盾纠纷417件,其中“四人小组”摸排63起,全部调解成功。 除此之外,海城镇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推动人社、住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进驻综治中心,更好地感知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主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一般纠纷由村(社区)组织力量调解;容易引发“民转刑”“刑转命”案件,主动向县委政法委汇报,由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及时预警和化解。2024年以来,海城镇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网格智治:赋能社会基层治理 为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海城镇在全镇划分1个大网格、24个中网格、187个小网格,配齐187名网格员(专职网格员141名,兼职网格员46名)。同时,充分利用骑手、楼栋长、退休老党员等群体“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全面掌握网格情况。 2024年期间,海城镇累计上报网格事件9325条,办结率100%,其中95.5%化解在村级,4.5%化解在镇级以上,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海城镇综治中心还依托省“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归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10非警务警情、“民情地图”等多个渠道的矛盾纠纷类数据,有效联通上级交办、村级和有关单位报告的矛盾纠纷。通过“事件上报—流转处置—结果反馈”的全闭环管理流程,高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如今,行走在海城街头,调解队伍穿梭其间,网格员步履不停守护万家安宁,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图景正成为这座全国千强镇的鲜明底色。 汕尾日报记者 陈晓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