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心中贼”者方能守“廉洁关” 清风自来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穿越时空的箴言,对今天的党员干部仍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纪检工作不仅是制度的外在约束,更是心灵的内在净化;不仅是行为的规范矫正,更是信仰的深度培塑。唯有先破“心中贼”,方能守住“廉洁关”,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直面的灵魂课题。 “心中贼”潜藏于人性幽微处,表现为种种不易察觉的腐败诱因。历史典籍《左传》记载“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揭示了贪欲不加节制必然酿成大祸的规律。现实中,有的干部对“小恩小惠”不设防,认为“人之常情”;有的对“潜规则”半推半就,视作“行业惯例”;有的对“特权思想”习以为常,美其名曰“工作需要”。这些看似细微的心理缺口,实则是廉洁堤坝上的蚁穴,一旦放任,终将导致防线全面崩溃。北宋名臣包拯曾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党员干部若不能时刻警惕这些“心中贼”,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由“民之表”蜕变为“民之贼”。 破“心中贼”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思想防线。唐代陆贽在《奉天论赦书事条状》中提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意味着监督必须内外结合。一方面,要激活党内监督的“神经末梢”,让民主生活会“辣味”十足,使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要敞开大门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明朝清官海瑞任职期间“清丈田亩”“均平赋役”,其力量正来自于对民情的真切体察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今天的大数据监督、嵌入式审计等创新手段,实质是古代“风闻言事”制度的现代升级,为发现和纠正“心中贼”提供了技术利器。只有构建起立体化监督网络,才能让各种隐微的腐败心理无处遁形。 破“心中贼”关键在于培塑“不想腐”的文化自觉。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廉洁文化的培育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浸润滋养。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留下“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座右铭,其精神力量正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新时代的廉洁文化建设,既要传承“两袖清风”的传统美德,也要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品格。通过家风建设、警示教育、典型引领等多种方式,让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内化为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最终实现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深刻转变。 破“心中贼”方能立“公仆志”。北宋理学家程颢有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种超越私欲、与民同乐的精神境界,正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心灵状态。纪检工作不仅要刮骨疗毒、祛除病灶,更要扶正固本、涵养正气。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自省,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胸怀自律,我们党就能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重要,更需笃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