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戴镜兵 于 2025-4-15 16:19 编辑
《 辉煌的战绩 悲壮的历程》之六
再战大南山 作 者: 黄 振 雄 1930 年5月,中央通知东江红军改编为十一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党将东江至韩江之间25个县的区域称为东江地区,因而战斗在这一地区的红17师49团和红16师46、47、48、52团均称为东江红军。史料显示,红军改编时间持续了半年,直至11月才完成。原因主要是广东省委对改编东江红军的指示多次改变: 5 月1 日,中央通知成立红十一军,以古大存为军长、彭桂为副军长、颜汉章为政委。十一军下辖四个纵队,原49 团为第四纵队; 5月22 日,广东省委给东江特委、海陆惠紫特委来信,要求东江地区成立两个军,49 团、47 团及海陆丰等县赤卫队合编为一军; 5月29 日,省委指示海陆惠紫特委,49 团与赤卫队扩编为二个团,再与47 团合编成一军; 6 月14 日,省委又通知东江特委,取消东江地区成立两个军的计划,49 团和海陆丰赤卫队与47 团合编为第一师。 在《海陆丰革命史料汇编》中刊有1930年9月《关于海陆惠紫红军情况的报告》,该文提到东江红军改编为十一军的问题时说:“但还未正式编就,现在才开始进行”。海丰县党史研究室《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考证》285页中也有这样的记述:“这样频繁更改,所以可能5月在潮梅根据地曾宣布成立十一军,实际未正式改编,所以1930年9 月两块苏区代表在中国苏维埃广东省准备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惠属代表所附红军报告说:十一军还未正式编就,现在才开始进行”。 1930 年9 月,红49 团奉命二次东进大南山。在接受改编的同时执行闽粤赣三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期间的安保任务。 一年多来红49团扩展迅速,且战事频繁,急需补充枪支弹药等军需物资。10月3日,49团三个营和一个特务连共900 多人在古鸿江的率领下,奔袭敌人的后方物资基地陆丰南塘圩。南塘是陆丰县南部沿海地区各圩镇的交通输纽,位于陆城、甲子、碣石三镇的中心。红军攻占南塘圩后缴获了一批军需物资,迅速返回大南山,为部队完成闽粤赣党代会的安保任务及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资保障。 10月,中共闽粤赣特委书记邓发和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主任李富春来到大南山。邓发到大南山主持召开闽粤赣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传达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李富春此行为了解决东江红军的改编问题。 在这个月里,东江地区党的领导机构有了大的变动,省委指示海陆紫特委合并于东江特委。一个月后,中央决定取消东江特委,在东江地区设立闽粤赣特委西南、西北两个分委。海陆惠紫和潮普惠一同归属西南分委,这标志着1928 年10月一分为二的海陆丰根据地现在又合在一起了。红49团从1930 年11 月起受命于中共西南分委,历史又翻开新的一页。 会议期间,闽粤赣特委书记邓发要求红49团打下惠来县城为三省党代表大会献礼。于是红49 团发起了攻打惠来县城的战斗。 10月29日,红49团和地方赤卫队共1000 多人攻打惠来县城。此时全团除了两支手机关枪外,没有其它重武器。城坚难摧,城墙前面散布着攻城战士的遗体。连长赖子光看着一排排战士倒在冲锋的路上,抢过炸药包冲向城门,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惨烈的战斗打了二天二夜,仍不能攻克惠来县城,因此彭桂下令撤出战斗。 虽末攻下惠来县城,但影响极大。11 月23 日,囯民党流沙警卫队中队长庞柱率部100 多人起义。他们处决了大队长李绍金和三个国民党地方骨干,持步枪73 支,驳壳枪23 支,投奔大南山,要求加入红49 团。 李富春亲自和彭桂一起指挥了红49 团的两次攻城战斗,并目睹了欢迎庞柱起义中队加入红49 团的集会,对彭桂颇为赏识,认为他坚决、勇敢、有经验。他在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称:“49 团已成为第六军的劲旅”。李富春经过实地调研,最终确定了东江红军的改编方案。决定东江红军46、47、48、52、49团改编为红6军第2师,师长彭桂,调黄强回来出任师政委;49团编为第2 师1 团,团长林君杰、政治部主任吳祖荣;46、47、48 、52四个团合编为第2 师2 团。(后48团进闽西没有编入,52团改为独立营)至此,东江红军完成改编。 改编后的红1团设五个连,全团700 余人,庞柱起义中队编为5 连。部队根据中共西南分委的指示,对惠来县城以及盘据在大南山附近的敌军和民团发起攻击,在望金石大败陈丁铜团,战斗足迹遍及潮普惠多个重镇,歼灭了敌人部分驻军和民团,严厉打击了大南山周围的反动势力。 连续作战造致红1 团减员严重,所以上级命令红1团返回海丰休整。并要求在归途中,消灭沿途敌军新建据点,巩固紫金的龙炮根据地。 部队刚刚离开大南山,国民党邓龙光军即派出重兵,企图摧毁大南山根据地的红色村庄。为解危局,红1团决定再次奔袭敌人后方基地南塘。这是一次围魏救赵的佯攻,此计果然奏效,敌军得知红1团攻打南塘,只得撤兵回援。大南山解围之后,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北移陆丰激石溪。林君杰团长不幸在北溪作战中重伤牺牲,因此师长彭桂和师政委黄强分别兼职 红1团的团长和政委。 1931 年2 月,红1 团从大南山回到海丰。该部队从1929 年10 月组建到此时已历16个月,其中有8个月的时间战斗在大南山根据地。 史料没有留下这支部队在大南山阵亡战士的名单,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知道红1团有很多指战员的热血挥洒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青山处处埋忠骨,壮士何必裹尸还。 斗转星移,历经沧桑百年。当我们后人走进大南山时,仍可找到红1团当年战斗的足迹,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辛。烈士的肉体早已化作萋萋芳草,装扮着莽莽群山。感恩当年无私帮助过红军战士的大南山人民,感恩那曾经为战士们挡风遮雨的岩洞密林。位于大南山中部的潮南区红场镇上,有1931年5月东江特委命名的红宫红场。它庄重地昭示世人,这里与座落在海丰县城的红宫红场一脉相连,都承载着一段不朽的历史传奇,闪耀着彭湃和他的战友们理想和精神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