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血脉:我的不解之缘 ◎李文彬 站在曾祖父的墓前,春风轻柔地掠过墓碑上那斑驳的字迹,奶奶颤抖着讲述过往的声音,仿佛又在我的耳边清晰响起。那些有关曾祖父的英勇事迹,以及海陆丰这片土地上承载的红色记忆,早已如涓涓细流,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的曾祖父李潭吉,在20世纪20年代初,海陆丰革命风起云涌之际,担任海丰二区农会会长。彼时,彭湃同志以满腔热血和坚定信念,引领着无数像曾祖父这样的有志之士,与土豪劣绅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曾祖父紧紧追随彭湃同志的脚步,为了广大农民的权益,为了心中的理想与正义,他奔走于乡野之间,组织农会会员,传播革命思想,让星星之火在这片土地上渐渐有了燎原之势。 当徐向前率领红四师奔向海陆丰时,局势万分危急。曾祖父没有丝毫犹豫,挺身而出。他利用自己在当地的人脉和威望,积极组织力量,为部队筹备物资、安置伤员,为保护这珍贵的革命力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然而,革命之路从来都布满荆棘与坎坷。叛徒的无耻出卖,让曾祖父不幸被捕入狱。每当奶奶讲到这里,她那饱经沧桑的眼中总会噙满泪水。曾祖父在狱中,面对敌人的酷刑,没有丝毫畏惧与屈服。皮鞭的抽打、烙铁的炙烤,都未能让他吐露半点党的机密。他咬紧牙关,坚守着心中的信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英勇就义。 家被查封,亲人被迫离散。奶奶和堂姑在那黑暗的岁月里,作为这段惨痛历史的亲历者,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她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时刻面临着饥饿、寒冷和危险。但即便如此,她们心中对未来的希望之火,也从未熄灭。直到解放的曙光洒遍大地,她们才得以重返故土,结束了那段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些事,奶奶在临终前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她紧紧握着我的手,用那微弱却又充满力量的声音说:“要牢牢记住。”这五个字,如同千钧重担,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也成了我一生的铭记。每年清明,当我的手指轻轻抚过曾祖父墓碑上那些被岁月磨蚀的刻痕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从指尖传递到心间。那不仅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一段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历史,它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海陆丰这片红色土地的认识日益深刻,理解也愈发透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戴镜兵校长。在他的引领下,我有幸踏上了探寻红色遗迹的旅程,走访了富足园(苦竹园)、红军四十九团、黄山洞革命烈士墓、沙埔村、公平青湖村、中洞、铜锣寨等众多革命遗址。站在这些浸透着先烈热血的土地上,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枯燥的文字,而变成了有温度、可触摸的鲜活存在。 在富足园的遗址群间,我闭上眼睛,仿佛能看见农会会员们秘密集会的场景。他们围坐在一起,神情严肃而坚定,低声却激昂地讨论着革命的策略与未来。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黄山洞烈士墓前,那一座座没有留下姓名的墓碑,宛如沉默的卫士,静静诉说着当年那场壮烈的牺牲。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毅然决然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中洞、铜锣寨的革命遗迹,见证了当年革命者在此坚持斗争的日日夜夜。险峻的山势、艰苦的环境,都未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饥寒交迫中坚守,用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书写着革命的壮丽篇章。 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对灵魂的深刻洗礼;每一次触摸历史,都让我对红色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渐渐地,我意识到红色传承已在我心中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不再仅仅是一些感人至深的事迹集合,而升华为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力量。这种信仰,是对正义的执着坚守,是对理想的无限忠诚,是在最黑暗、最艰难的时刻依然相信光明必将到来的勇气。曾祖父和无数革命者用生命诠释的,正是这种超越个人生死的崇高精神追求。 如今,我愈发清晰地发现,自己已与这片红色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一种血脉相连、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红色情结,绝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精神火种传递下去的责任与担当。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历史,我更加深刻地懂得,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要我们重复过去的形式,而是要继承那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曾祖父那一代人以热血浇灌了这片土地,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而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让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富强与文明之花。 红色情结,终将成为推动我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因为我深知,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有一种信仰永远指引着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