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则公告,让曾经辉煌的合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个消息如巨石入水,在建筑行业激起千层浪。曾经在建筑市场叱咤风云的老牌国企,如今负债162.29亿,资不抵债,无奈倒下,成为行业周期、管理失序与个体贪腐交织的悲剧样本。
回溯合肥建工的发展历程,它并非生来就如此脆弱。1958年成立的合肥市建工局,历经改制、合并,在2018年成为海螺集团旗下企业,一度是安徽省建筑业的龙头。其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等领域,拥有多项特级、一级资质,参与过大量重点项目建设,曾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从2021年开始,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头部房企爆雷引发连锁反应,建筑行业陷入工程款拖欠、项目停摆的困境。合肥建工作为头部房企的合作方,大量应收工程款难以回收,资金链濒临断裂。其中,恒大暴雷导致其2.7亿元工程款无法收回,成为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行业的垫资模式,让合肥建工在房企资金链断裂时无力招架,前期投入的大量资金难以回笼,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
屋漏偏逢连夜雨,内部管理失控更是加速了它的衰落。原董事长刘国福“靠企吃企”,利用职务便利在工程承揽、资金使用中谋取私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他独断专行的决策,违规出借资金,致使国有资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在企业本就艰难的时刻,内部贪腐如同蛀虫,进一步掏空了企业根基,让合肥建工雪上加霜。
合肥建工的破产,为建筑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行业寒冬中,企业必须强化风险管控,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对合作方的信用状况、财务实力等进行全面评估,避免陷入高风险项目。同时,推动业务转型迫在眉睫,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应积极向绿色建筑、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新兴领域拓展,寻找新的增长点。深化内部改革,健全权力监督机制也刻不容缓,杜绝“一把手”专权乱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内部腐败侵蚀企业。
寒冬虽冷,但只要坚守合规底线、筑牢风险防线,建筑企业就有可能穿越风暴,迎来春天。希望合肥建工的悲剧能成为行业变革的契机,让更多企业从中吸取教训,实现稳健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