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离死别,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悲伤的事。然而,在陆丰市碣石镇,随着人们文化意识和社会文明的提高,部分群众对葬礼也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他们没有用悲伤与恸哭送离去的亲人最后一程,而是用大城市里已经普遍的“三鞠躬、转一圈、握一次手”模式,简单而文明地,让故去的亲人谢幕,永远将亲人放在心中。这,却是值得多数人赞同并且支持的新风气!
古老的文化名城,又展示出它的新风采!
记者目击一:送葬新风扑面
今年3月中旬,碣石大门楼王,记者之朋友的母亲去世。在老夫人出殡那天,灵堂借道设在路旁,中间挂着老夫人遗像;遗像两边,用蓝色布幕写了一副挽联;灵堂的两面各摆放着一排花圈,还有一些洁白的菊花;哀乐在低沉地播放着。布置简单清雅,但气氛肃穆庄严。灵堂的右边放着两桶满满的洁白的菊花。
九时正,送葬仪式开始,主持人低声宣布。由族人致悼词,亲属致谢词。然后,亲戚朋友、男女老少,都排成长龙,分两排顺序上前,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一朵菊花,依次走进灵堂,向老夫人遗像深深的三鞠躬,献上洁白的菊花;然后转头一圈,再与亲属握手,表示慰问。
没有锣鼓唢呐,没有哭声哀鸣,没有鞭炮炸响,没有像以往习俗那样的大操大办,没有像以往习俗那样的吹打上街,……送葬新风扑面而来。
记者目击二:
公墓山的碑墓多起来
2012年的清明节,天色是阴沉沉的,初夏的阳光有意地躲藏起来。记者到公墓山祭扫先祖和父亲墓。只见该公墓山已开发了新两区,旧区里的墓地所存无几,几年前没有墓碑的,现在都竖起了墓碑。来祭扫的人很多,满山都是,与2005年前的冷冷清清相比,显得热闹了。
管理处的人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政府推行火葬时,许多人心里是有些抵触的。“古往今来,生老病死、入土为安是群众传统而牢固的葬送理念。”因此,一开始还有人偷偷地实行土葬,但由于政府态度坚决地推行火葬,加之城镇化加快,土地升值,人和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可用于土葬的土地逐渐减少,许多人慢慢就接受了火葬。这些年来,人们的殡葬意识逐步提高,为去世的亲人在此购买墓地的明显多了起来。今年新开发的两区,又被预定了一部分,估计还是满足不了需求。
记者随意与几位来扫墓的人聊聊。其中一位告诉记者说,他的父母亲去世后,几兄弟经过商量,都同意在公墓山找处墓地。“因为,这样既省事又省力!”另一位说,不仅他的父母亲去世后在公墓山找了墓地,而且,他那葬在别处的先祖坟墓共7穴,也都迁葬在此了。“以往,先祖坟墓东一处,西一方,我们要在清明节前后,用三天的时间奔忙祭扫,人都累得很疲乏。如今,清明节的祭扫就方便了,一个上午便完成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时候对清明时节的这种悲凉描摹,长期以来似乎成了人们集体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基调。但现在,青山随意,流水长吟,寄托哀思的方式也多元化了,人们在清明时节不再是欲断魂。
旷野的风一阵阵地吹过来,烧着纸钱的人们似乎把以往的落后意识也连带地烧掉了。
新事回放:
城市化为故去的亲人谢幕
今年2月初,碣石一位被称为企业家的人,其亲人去世。按常理,人们估计他会大摆一场,让亲人的葬礼风风光光。因为,他家产不薄,不差钱,不是“伤不起”的;同时,他有较好的人脉关系,来帮忙的人肯定不少,绝不会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然而,他却力排众议,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三鞠躬、转一圈、握一次手”模式,为故去的亲人送葬。许多人都大惑不解:“为什么?”据说,他轻描淡写地解答,亲人在时不行孝,去后哀荣又有何用?不必这么做作吧!
再往上推,2011年冬天,又有一家,在亲人故去后,也选择了“三鞠躬、转一圈、握一次手”模式,向亲人告别,将亲人放在心底。
据了解,像这样移风易俗的事例,这些年来已有了几十宗了。随机采访中得知,许多人对这种“三鞠躬、转一圈、握一次手”模式非常赞同,特别是那些经济困难、关系不多的家庭,更喜欢这样,原先他们“想做却不敢做,但既然有人带了头,那下来就容易多了。”
敢吃“螃蟹”的人,带动出一种新风气!
鲜明对比:
传统风俗的奢华攀比与浪费
早在清乾隆《潮州府志》里,就有文字描述了那时潮汕地区的丧葬情况:“有吊唁者,则盛筵款饮,谓之食炊饭。送葬辄至数百人,犹有甚者。葬所鼓乐优觞,通宵聚乐,谓之闹夜。至旦,复设酒肴,丧家力不给,则亲朋代设。凡遇父母丧,无不罄囊鬻产,仿效成风。”其礼俗之繁、耗费之多,从中可见一斑。
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碣石传统的丧葬风俗与上面所记载的相似,不仅充满繁文缛节、繁琐复杂,而且充满攀比现象。在追求所谓的风光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奢华与浪费。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来说,除了“住不起、读不起、病不起”之外,还有就是“死不起”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就葬礼过程中的做法事一节,颇为典型。挂起的图有佛有道。诵经的“经师”不见剃度,穿着平常的衣服进来,道场上才套上一件非僧非道的黑袍子,就开始念经,彻夜不休,还用了麦克风和音箱,吵得人头昏脑涨。法事有规格高低之分,分为如“一昼”、“半午”等不同级别;规格高的“经师”多,诵经时间长;规格低的“经师”少,诵经时间短。当然,费用与此成正比。
出殡那天,还要请锣鼓队、西乐队、八音队等,吹吹打打,有钱人就多请几帮乐队,把送葬气氛搞热起来。而在头七的“功德法事”里,丧家还需要准备众多的纸仪祭品。除了金银纸外,还要为故去的亲人准备了与实物同等大小的纸扎房子、家私、电器、佣人,再烧辆汽车、烧个配了驾驶证的司机,又烧个车库……等。“这些都不便宜,有些比真的还贵呢!”有丧家告诉记者,一张纸床200多元,纸电视机100元,纸房子要五六百元,纸别墅则更贵……
今年69岁、人称 “老军师”的老正,熟知各种传统礼仪习俗,常常被群众请去帮忙料理红喜白事。“现在农村基本实行火葬了,但传统礼俗还保留着。”“老军师”说,如果依据传统办,一场“最寒酸”的丧事,开支至少也得3万元。“不论怎么节省,有些费用总是少不了的:念经超度的功德费、纸仪祭品、几桌宴席、火化费、乐队费,还有瓷碗、米钵、金银纸、麻皮、竹布等费用。”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谁家办一场“最寒酸”的丧事,谁家就觉得没面子,被人瞧不起了。而要被人瞧得起,甚至被人啧啧称道,就得办一场豪华的丧事。但一场豪华的丧事,一般要花费几十万元;而超豪华的丧事,就要花费上百万元了。
有个在外地工作、回家奔丧的青年人,面对繁琐复杂、充满攀比的传统送葬习俗,显得非常反感:都说“入乡随俗”,本就是我的“乡”,可这个“俗”却让我难以接受。料不到哀痛之余,竟遇如此恶风陋习,更增悲愤。
这发自肺腑的言语,也许会是更多人的心声!(记者 黄俊杰)
时间:2012-05-05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阳光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