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7-27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侨区的文化中心公园活跃着一群跳印尼舞蹈的老年人。她们跳起印尼舞来舞姿柔美,节奏曼妙,似水流云,令人赞叹。她们就是老一代印尼舞蹈爱好者。
郭迁珍是这支队伍的老年人之一,印尼归侨,两个女儿都在外工作。退休多年的她,被侨区中心幼儿园聘请。幼儿园每次文艺表演,都有郭老师编排的印尼舞蹈节目登场演出。“在我们华侨区演出,没有印尼舞蹈节目,就没有特色。” 郭老师说。
郭迁珍原是市舞蹈家协会会员,虽然在2010年退出舞协,但仍然乐此不疲积极参与组织、编排印尼舞蹈,并且经常和姐妹们一起在文化中心公园自娱自乐地跳印尼舞蹈。60多岁的人,跳起舞来,动作轻捷自如。“舞蹈是要靠苦练的,象我们这年纪更是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身子骨就不听使唤了,想再轻捷自如地跳舞就难了。” 郭老师说。
相同的域外经历使她们“舞”到了一起。这帮老年印尼舞蹈队队员,出生在印尼,成长在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跟随父母回到祖国怀抱时,她们还是小孩子。当年父母把国外文化艺术带回侨区,耳濡目染之下,她们爱上了印尼舞蹈。“我们小时候在家里、在学校,甚至后来在生产队都爱跳印尼舞。”李丽英老师说。
李丽英老师也是活跃在侨区印尼舞蹈队老年组里的积极分子之一。在早期侨场,她家可谓“音乐、舞蹈世家”,是侨场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她有十二个兄姐,其中有两个哥哥会拉小提琴,会打印尼鼓,而且还是好鼓手,另外有五个姐姐能歌善舞,其余的兄姐即使不会唱,也会哼两句,父母也爱好吹拉弹跳。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丽英从六七岁便开始学习印尼舞。她回忆说,建场初期,文体活动搞得非常活跃,不仅学跳舞,还学打球,我的几个姐姐打球非常棒。那时大家聚在一起就喜欢跳跳印尼舞,唱唱印尼歌,弹着印尼乐器,聊聊在印尼的故事……生活的往事在李丽英和她身边的归侨群体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印尼舞蹈在侨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是侨区特色文化的一朵奇葩。据老人回忆,那时候小孩一进幼儿园就学跳印尼舞,唱印尼歌,队员参加生产队演出印尼舞,还可以记工分,节目内容全靠自编自演,并且经常出外演出,曾经多次参加过区、县、市、省和香港等地区侨界联谊活动、群众文化节、社区文艺表演,并获得诸多奖项,影响很大。
侨区的印尼归侨回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第一代老华侨大都已辞世,而郭迁珍、李丽英这样的第二代侨眷,如今已步入老年。她们当中,很多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传承印尼舞蹈任务只能落到她们的孙辈,即第四代侨眷的身上。“如何组织、培养青年人学舞?老一代要传帮带,同时政府也要给予重视和支持,侨区的印尼舞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位跳印尼舞老人如是说。
“曾经有一段时间,印尼舞‘冷’了一阵,早期跳舞比较好的人都到外面发展了,我感觉到印尼舞有点青黄不接。” 李丽英老师说。近年来,侨区委、区管委高度重视,通过保护、挖掘特色文化艺术,尤其是今年新成立了印尼舞蹈队,使侨区印尼舞蹈枯木逢春,犹如老树发新芽,让这帮老人高兴地看到了侨区印尼舞蹈艺术的新希望。
作为一支自发组织的印尼舞蹈队,几十年来,郭迁珍、李丽英等老人一直坚持“跳”下来,与姐妹们同担风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不图名利,为侨区的文化事业建设默默无闻地奉献余热。(记 者 洪广凭 特约通讯员 翁婕妤)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