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风雨无阻 于 2012-7-1 19:49 编辑
由于历史原因,占用祠堂办学校的现象比比皆是
由于宗亲文化姓氏源流研究的发展,令纠葛凸显
各地已有解决问题的成功先例,海丰城中小学与海丰黄氏祖祠早日双赢,将是教育和文化之福
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城中小学的校长最近有点郁闷:学校里突然被人摆进了祭拜祖先的案台、香炉、画像等物品而且不再搬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后得知,学校所在地原为东江流域上百万黄姓族人的祖祠,黄氏后人欲通过此举要求学校归还黄氏祖祠,并呼吁政府落实文物保护措施。
学校?祠堂?
学生在祠堂前读书玩耍
6 月16 日,记者走进海丰附城镇城中小学。该小学藏身于海丰县附城镇一片巷陌人家之间,周围多是农村老房子。跨进校门,迎面是三座前后通连的厅堂,中间两个天井隔开,形成具有潮汕建筑特色的“三进”格局;墙体斑驳、年代久远的旧厅堂两侧,被两栋现代风格的混凝土结构教学楼围了起来。正值课间时间,一群学生在厅堂里玩跳绳游戏,但在最后一座厅堂前,却有一道铁门被紧锁着,走近看,可见厅堂正中靠墙处摆放了祭祀用的案台和香炉等,墙上挂着三幅祖先画像。
城中小学校长吴启明告诉记者,这些原该是祠堂里用的东西,是在上个月底出现在学校里的:“5 月25 日,有几名自称是海丰黄氏源流研究会的负责人来到学校,说他们正在举办三周年纪念活动,希望26日和27 日到学校来搞个祭祀的仪式,我当时想反正恰好是周末,不会影响到学生正常上课,就同意了。”吴启明说,他要求对方在仪式办完之后要恢复原状,源流研究会的负责人当时并无异议。没想到,5 月28 日星期一上班,却发现祭拜仪式使用的物件依然留在最后一座厅堂里,而且还锁了铁闸门。打电话给黄氏源流研究会的黄姓负责人,对方竟然说:“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我们黄氏祖祠的祠堂,我们要拿回来。”
吴启明还说,城中小学现存的那三座老厅堂以前确实是黄氏祖祠的房子,建国以后, 该祠堂曾一度被政府用做临时粮仓,此后先后办成海丰女子学校、城中小学,直至现在。
黄氏后人要求收回祠堂
记者联系了海丰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会长黄广蓬,对方明确表示:“学校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黄氏祖祠的地方,我们要求收回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黄广蓬称,这座祠堂全称叫“东江黄氏江夏堂总祠”, 有着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民国期间重修,是原“海陆惠紫”(即现今汕尾、深圳、惠州、东莞、河源及惠来等各市县)东江流域黄氏族人的总祠,黄氏一脉达上百万人,仅汕尾海陆丰地区,就生息着42 万黄姓人家。
据黄广蓬说,东江黄氏总祠历来是海内外黄氏族人每年春冬两祭及董事会的议事场所和接待站, 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 曾作为东江纵队秘密活动的联络处,许多革命志士在那里开会决策,并受到黄氏族人的严密保护。“1956 年大办教育被作为学校长期占用,后来城中小学扩建校舍,拆掉祠堂周边的附屋和围墙,建起两栋教学楼和前门楼,全部都属于"四无工程"。”黄广蓬说,学校对祖祠所在地根本从未拥有产权,充其量只能算是“借用”,因此他们要求收回是无可厚非的。
据介绍, 该座黄氏祖祠原来的建筑面积达3000 平方米、占地10000 平方米,雕梁画栋,规模恢宏,但如今已殆成空壳,只余三进祖祠厅堂。近年来,海丰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发起了收复祖祠的活动, 各方搜集历史文献和口碑资料,追寻文物去向。
为恢复祖祠愿捐资助学
为了早日收回祖祠,黄氏源流研究会向海丰县政府及教育部门提交了处理方案,呼吁由县政府牵头,会同教育局和黄氏总祠修复筹备小组代表,商讨归还祖祠并解决城中小学撤并的问题。黄广蓬认为,根据海丰县城总体规划,在二环路南桥东侧原来就规划建一所新型学校,以改变南区无学校的状况,可以和撤并城中小学的工作并举,满足现有城中小学学生就近入学,“首期建设资金,可以采取政府投入、黄氏总祠族人发动捐资助学的方法”。
附城镇中心学校校长黄小健表示,作为城中小学的上一级主管机构,中心学校一直在协调处理这一纠纷,敦促黄氏源流研究会方面尽量先把祭台画像从学校里撤走,至于如何收回祠堂 、如何安置学生、择地重建学校等问题,上级主管部门正在研究。
来源:羊城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