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3
新中国首部原创西秦戏《文天祥在岭南》9 月公演, 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参与创作
珍稀剧种西秦戏是国家首批“非遗”,其演绎的文天祥岭南抗元填补广东空白 以国家“非遗”项目、古老的濒危剧种西秦戏为表演载体, 由名剧作家编写剧本、著名戏曲导演执导,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参与创作的一台经典大戏《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岭南》,8 月中旬在广东海丰县“破关”面世。被文化部誉为“天下第一团” 的海丰县西秦戏剧团, 将在今年9月正式公演, 并参演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这出大戏创作的台前幕后。
文天祥抗元历史发生在海丰
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缘何由粤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来演绎?
据海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学平介绍, 文天祥投笔从戎、在岭南抗击元兵,“屯兵丽江”、“血战五坡岭”等真实历史,正是发生在广东海丰一地。明代海丰当地还为文天祥修筑了“表忠祠”、“方饭亭”,纪念这位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精神气节也影响了一代代海丰人,包括了中国农民运动创始人彭湃等。
“1939 年日军入侵海陆丰地区,最先炸毁的就是表忠祠, 因为鬼子最惧怕的正是这种国家民族气节的象征。”李学平说。
西秦戏是海丰珍稀濒危剧种
担纲再现文天祥岭南抗元故事重任的,是海丰本土的珍稀濒危剧种西秦戏。
该剧种源于明代西秦腔, 流入海陆丰与地方艺术风俗相融, 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海陆丰、潮汕地区大受群众欢迎。然而,西秦戏多年来所演均为传统剧目,缺乏创新,演出市场及传承日渐式微,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戏剧团团长吕维平说,除了在30 多年前编排过一出样板戏之外,《文天祥在岭南》这台历史剧可谓是新中国60 多年来第一部原创西秦戏。吕维平表示,通过西秦戏, 让流传于书面文字的文天祥岭南抗元故事立体起来,“活”过来。
百万元打造创作豪华阵容
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县级戏剧团和它的西秦戏,《文天祥在岭南》的幕后创作阵容强大得让人震撼:广东著名剧作家陈中秋为其创作剧本, 中国戏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涂玲慧教授担任导演,西秦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木田编曲、吕维平担纲主演文天祥,舞美设计和音乐制作也由国内顶级的制作团队来完成。“这是西秦戏从来没有过的一个高度。”李学平说,西秦戏已跳出传统“广场戏” 的拘囿,从舞台表现形式、技艺手法到音乐美感均有一个质的提升。
据介绍, 传统的西秦戏剧目有1200多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西秦戏从来就没有过新创的剧本。陈中秋把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血战被俘的故事写进剧本,同时融入海丰本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 用粗犷豪放而雄浑的西秦戏来展现文天祥的“正气”精神,经典和创新相结合的剧情让人耳目一新, 涂玲慧教授读完剧本便欣然应承出任导演。
据介绍, 海丰县为打造这台大戏投入了160 万元项目资金。
45 天闭关排演下月公演
从7 月3 日到8 月16 日,文天祥被俘的五坡岭故址附近, 海丰县彭湃中学礼堂里热闹了整整45 天。从早晨到夜晚, 剧团演员们每天需排戏超过十个小时,饿了吃盒饭,困了累了,礼堂里打地铺倒头就睡……45 天里,参演的30 多位演员同吃同住,接受全封闭式的排演。
一出《文天祥在岭南》也让原本日渐萎缩的西秦戏剧团重新找回了活力与生机。作为西秦戏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吕维平喜上眉梢。“一出戏,可以救活一个濒危剧种。”宣传部长李学平对这句话深有感触,他说,当年的一部戏曲片《十五贯》,让全国认识了昆曲,寄望这出《文天祥在岭南》,能让广东海丰的西秦戏走向全国。
截至记者发稿时, 《文天祥在岭南》已进入后期合成阶段, 预计9 月份正式公演,今年11 月,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这台新编西秦大戏将隆重亮相。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晚报记者王漫琪 通讯员谢立群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