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郑溢涛 于 2012-12-6 21:49 编辑
推荐一学《从“异象”走向“新气象”》 郑溢涛
这篇卷首语,我认为相当漂亮!即使没有其他的锦绣文章,仅仅有这一篇,也足以表明:我们有足够优秀的社会建设进步理念积累,有过硬的理论和逻辑思维历练,以及左右逢源的文字拿捏功夫!既是如此,就可以这样说:只要我们言行一致,一项一项据此扎实做去,汕尾怎么可能不迭出“新气象”!——后面这一句的这个意思,在此只想点到即止! 顺便与麻辣水等网友们共勉一句:既然长着人的脑子,就尽量多点往人路上看事想问题说话!
从“异象”走向“新气象” 东岸编辑部 《21世纪经济报道》以《汕尾异象》为总题的一组报道见报后,在汕尾空前轰动,在各单位更是家喻户晓。一份财经类报纸,既非党的机关报也非大众读物,其报道缘何能一石激起千重浪?——汕尾市委对此高度重视! 报道发表不久,市委组织部就通知全市各县区,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召开“读报道、议大政、谈责任、爱家乡、建汕尾”特殊组织生活会,学习报道内容,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做好发言;报道中涉及的单位和党员个人,要开展自我剖析,找问题查原因,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报道,如何应对?这是一种考验,拼的是智慧、勇气、襟怀、视野;政策水平、管理理念、执行力;历史纵深感、现实责任感、未来使命感。此外,还有对辖区的爱。别处的做法——收购报纸、遮蔽情况,找宣传部找总编辑,对媒体采用敷衍塞责或反咬一口。如此闹剧之所以屡屡上演,盖因心虚,其实色厉内荏、黔驴技穷,每每适得其反,欲盖弥彰。反观“躺着也中枪”的汕尾,面对这组显然以谈问题为主的报道,则淡定平和、从善如流、闻过则喜,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然而,敞开怀抱迎刃而上,是容易的么?该组报道,既有全景式的扫描,又有纵深的追问,既触及当下各主政者的颜面,又涉及汕尾建市以来历届领导班子。说事难免及人,及人则错综复杂,百变层生。媒体置身事外,咋说问题都不大;但当其事者则大大不同,倘要据以开展自我剖析,找问题查原因,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则需要承担各种风险。 汕尾没有回避,汕尾选择了直面现实!这是汕尾领导层智慧、胆识、无私和担当的折射。假如绕开走,当然你好我好大家好,只剩下对汕尾的发展不好——这个自我拷问、纠错、提升的机会擦肩而过了!现在呢?虽然曝光了家丑,也可能得罪人,招致物议,但却使汕尾获得了一次宝贵机会——在思想上激浊扬清形成共识,方法上革故鼎新同心协力,知耻而后勇,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是,即使以俗眼观之,性价比也很高,值了!揣测抉择的心路,可以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调表述,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领导者对辖区热爱的体现。爱往往使人无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客观公正地说,汕尾市从无到有、从渔村小镇到初具规模的滨海新城、从破船烂路到高速开通高铁待通和海域开放……一路走来,可谓筚路褴褛、踏尽坎坷,更是成果累累、业绩彪炳!历任领导历届班子对汕尾发展尽心竭力,其德可赞、其诚可感、其绩可嘉、其功可铭!同时,也应该看到,汕尾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非一届班子一任领导之失,而是有着很深刻的各种原因。同样也要看到,汕尾要解决问题,也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招可以奏效。然而,汕尾终究是要发展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也是必然的,作为前辈的先驱们,当然有此器量,且有此愿景、乐见其成。对此,我们无需庸人自扰,我们可以笃信无疑! 其实,作为一篇记者报道,未必很全面、很准确和很深刻,不过,其好心好意我们必须领受。因此,我们应该借此来一次头脑风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揭出更多的“异象”,提出更多的问题,找出更多的“病灶”,开出更多的药方。并且,不仅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让全体汕尾人民乃至广大乡贤都知道、参与并建言。敢于直面现实只是正确的开始,探求症结所在、研判如何下药、落实解决措施是应有的过程,实现汕尾跨越发展才是必须的结果。 身在海陆丰,就是汕尾人。从热爱开始,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我们还有机会!
该贴已经同步到 郑溢涛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