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起,国家和省对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实行控制,并从1999年起禁止新造渔船(远洋渔船例外),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实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方针,建设人工鱼礁,开展海区增殖放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从2002年起,实施减船计划,引导部分捕捞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等,采取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的一系列措施。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也从生产指挥型向资源管理型转变。 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56.27万吨,同比增长2.4%;渔业经济总产值65.56亿元, 同比增长5.2%;渔民人均年收入5212元,同比增长6.2%。品清湖、龟龄岛、遮浪角东等三个本市渔场渔汛不理想,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组织部分渔船过港到海南、台山等渔区生产,取得较好生产效益。全市一类渔港2个(汕尾和碣石),二类渔港5个(甲子、马宫、遮浪、后门和小漠),三类渔港3个(湖东、金厢和大湖),全市正在努力加快渔港建设步伐, 但作为一类的汕尾市区渔港目前由于地方太小,没有发展空间,后勤配套用地无法落实,难以形成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更别说建设外向型、科技型和基地型现代渔业。脏、乱、差现象突出,对市区第三产业影响较大。渔业养殖作为汕尾农业发展的龙头尚可,但提到城市市区发展的高度则不可, 世界经济的发展充分表明,全球经济发达的城市几乎都是港口城市。例如我国的香港、上海、天津和国外的纽约、新加坡等,但这些港口城市无不发展港口经济,从没把渔业养殖提到城市市区发展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严格坚持国家农业部早在2002年就制定出的“渔民转产转业”重大政策,在广东产业“双转移”中有目的把渔民培训成产业工人,实现产业劳动力输出和我市引进临港工业的劳动力储备,以发展临港工业来反哺渔业,把我市从经济效益不佳的渔业大市变为反哺渔业的临港工业强市。 我们应该以全国渔港建设“十二五”规划为向导,积极推进我市十大渔港建设。重点在马宫、捷胜、遮浪、甲子和碣石等渔港。在马宫筹建粤东水产物流中心。以物流中心为龙头,整合全市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力量,加大外向型、科技型和基地型现代渔业龙头企业建设,发挥龙头渔港作用,形成渔业经济支柱产业链。 我们要重视马宫渔港建设,该渔港位于北纬22°48´,东经115°14´,处在红海湾北岸长沙湾出海口处,是国家二级渔港。东距汕尾渔港11海里,西与后门渔港隔海相望,海丰县境内的黄江和大液河两大河流汇合于长沙湾流经马宫渔港出海。该港面临海丰内脚渔场,往东是汕尾渔场、甲子渔场,往西是担干渔场和珠江口渔场,是广东省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该港港池面积0.8平方公里,水深3-6米,可停泊渔船500多艘,300总吨以下的船泊可以随时进出港。港内有水深3.5米的渔业码头1座,前沿长55米,2个泊位。有能够建造400总吨以上大型钢质渔轮的渔船修造厂2座,供水、供电、供油、供冰等设施基本齐全,其他各种渔需物资供应也能满足渔船需求。有水产品交易市场1座,面积较大,配套也比较完善。该港有渔船600多艘,总功率7.4万千瓦,大型渔船较多,水产品年产量5万多吨。该港为一向西的“笑面澳”,口门特别宽阔,又无遮无掩,西风或西南风可直吹入港。因此,该港只可以避东北方吹来的强风,不宜避台风,每遇台风,渔船都要跑到小漠港或西闸、三江妈等处避风,所以应该增建避风塘。该港水陆交通方便,港区有公路直通深汕高速公路长沙湾进出口,距离不过几公里。 我们要继续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抓好养殖品种的结构调整,创建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名、优、新品种养殖,改进养殖方式,推广健康养殖、高效生态型养殖和高科技工厂化养殖模式。同时,积极发展深外海捕捞作业生产,淘汰一批破旧渔船,改造一批落后渔船,发展一批先进渔船,在严格执行国家捕捞产量零增长政策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生产效益,实现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稳步迁移汕尾市区渔港,重视渔民生活,逐步进行。
该贴已经同步到 陈粤海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