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位于汕尾的大红海湾区由碣石湾和红海湾两个海(港)湾共同组成,该湾区既是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根据规划,大红海湾区将充分对接珠三角,承接海洋产业转移,建成广东新型能源基地、临海型先进制造业基地、海洋渔业深加工基地和海洋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该湾区将重点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中心城区,汕尾临海能源工业基地,马宫石化能源基地,汕尾碣石湾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基地以及太湖、碣石湾海洋生态旅游区等。
其中,红海湾将构建火电、风电、核电门类齐全的能源产业集群,建成粤东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而碣石湾将完成碣石湾岸段适度围填海,建成滨海生产和生活区。
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力军,大红海湾区在“双转移”战略中可谓占近水楼台。
汕尾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抓住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了深汕特别合作区。
有专家认为,深汕合作区将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连为一体,扩大珠三角的发展外延。同时,深汕之间的互补也将进一步做大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代表的大红海湾区,点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高潮。而汕尾城中的品清湖,凭借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后花园的独特定位,也将进一步提升汕尾的宜居性。
着力深汕合作区 海洋经济“双转移”
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包括鹅埠、鮜门、小漠、赤石四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目前人口7.5万人。深汕合作区合作期限为30年,即从2011年至2040年。
2008年初,深圳、汕尾两市提出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构想,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被列入广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并被写入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合作区交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合作区依山面海,海岸线长约42.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其通过东部沿海高速、深汕高速与深圳相连,距深圳市中心约1个半小时车程,距盐田港仅45分钟。厦深铁路横贯全境并设有鮜门站,正在规划建设的潮莞高速、广惠汕轻轨也将对接合作区。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合作区发展目标,到2016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将基本建设成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体制机制成熟运转、各个功能区基本形成”的广东重要的高端产业基地、粤东重要经济增长极,逐步形成现代化综合性新城区和全国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
主打生态牌 品清湖点亮海上风情旅游区
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位于汕尾城区东南面的品清湖,被定位为汕尾的生态旅游区。
品清湖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是我国大陆最大滨海泻湖。鼎盖湖、屿仔岛置身其中,南面是构成汕尾港屏障的著名“海上沙舌”和浩瀚的太平洋。同时,品清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也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是重要的渔业增养殖区和盐业生产区、是汕尾港“生命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誉为汕尾“母亲湖”。
近年来,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品清湖,加上无序、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及城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品清湖近岸水域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及沿湖景观整体性、系统性较差等问题。
对此,汕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做活品清湖文章,决心实施品清湖综合治理工程,目标是把品清湖建设成综合性海洋公园、港口航运区、人工岛和屿仔岛海上风情旅游区,成为联结汕尾市城区与汕尾港的生态廊道,形成汕尾市城区的主要景观。
今后,汕尾将把品清湖旅游区打造成为以水泊文化为内涵和特色的“广东沿海第一湖”。按“两区一带”旅游空间结构,分为水上休闲娱乐区、鲤鱼尾湿地公园和环湖景观带。
评论
特区带老区 谱写红色中国发展新佳话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魏清泉:
深汕特别合作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区域合作的一种创新,它不仅是一个合作开发区,更是行政区划的一种变革。珠三角外第一圈层的汕尾,不仅在经济导向、产业契合度上是深圳的首选伙伴,从政治导向来看,特区带老区,更谱写了红色中国的发展新佳话。从深圳的发展来看,我们过去一味用调整行政区划来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手段,已经显得有点老套;现在的深汕合作关系,更多地采用了市场手段,弱化了行政藩篱。同时,统一类型的产业,向更低的地方布局,有利于产业本身的发展,在汕尾布局,更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
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陈鸿宇:
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共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在拓展空间、创新机制、提升层次的基础上开展的“特别”合作,这种合作体现了“权责一致,互利共赢”的对等合作基础,这种合作模式将从单纯的友情扶持上升为互利互惠、互动发展的合作,从单向产业转移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的“特别合作”。因此,特别合作区的建设之于深圳、汕尾两市,是新的发展平台和增长极,是深汕两市合推科学发展的涅槃之地。于广东而言,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新支点;是广东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方面创造新鲜经验,从而对粤东地区乃至广东省产生深刻的影响。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竞争力评估中心主任丁力: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目前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很多企业还是愿意留在珠三角而不想过去,首先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太好,企业不知道转移过去是什么情况,经营成本也不一定会降低。其次是珠三角的营商环境更为成熟,很多政府招商引资的时候说得很好,但是引进后又干预企业的各种发展,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来。所以更关键的是要改善承接地的营商环境和法律环境,具备吸引企业的条件后再来考虑承接产业转移和寻求自身突破的问题。
第一现场
“春天的故事”在汕尾唱响
走进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鲘门、小漠、赤石四镇和圆墩林场,只见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建设景象。一幢幢崭新的办公楼拔地而起,不少工厂正开足马力进行工业生产。这里是2011年5月21日授牌成立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合作区入园广场上,一座名为“天高海阔”的雕像屹立,寓意着合作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成立一年多来,合作区通过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和转移承接,已使招商引资工作初现成效。
去年9月20日,合作区在深圳举办了成立以来的首届招商推介会,吸引了260家企业和机构参会,签约总额达114.36亿元。
今年3月以来,合作区会同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科技创新委组织了20场由21家行业协会、185家企业参加的招商推介会,全面了解企业需求,分析确定重点招商产业,加大招商推广力度。
据了解,合作区已经与深圳市各区(新区)签订了产业转移协议,到2015年,将承接4000家深圳企业转移到合作区,并已积极对接深圳各区(新区)加快产业转移进度。
据介绍,合作区还将增强招商合力,强力推进,加快形成合作区产业发展优势,将合作区打造成为深圳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和汕尾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新高地。
报道回放
《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区域合作新示范区》(详见《南方日报》2012年6月15日)
这里是广东第四个“特区”,是科学发展的试验田,是粤东融入珠三角的排头兵,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路者,是广东“双转移”谋求互动共赢的佼佼者,是特区带老区共荣共进的践行者。2010年8月25日前来调研的汪洋书记高度评价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制全面创新,规划科学大气,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已显魅力,广阔前景可期。”
《深汕特别合作区强力起步》(详见《南方日报》2011年9月18日)
本月14日召开的全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珠三角实施产业跨市转出的6个地级以上市中,广州市、深圳市获得“优秀”考评等次,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等10个产业转移工业园也获得全省通报表彰。而在去年开展的2009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中,深圳、清远、惠州三地市居末位,收到“黄牌警告”。那么,在“双转移”这场转型之役里,深圳何以“翻身”?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底“特”在何处?
南方日报记者 钟啸 见习记者 唐柳雯 来源:南方日报。 2012-12-13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阳光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