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庙周军的身心发展跟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一个对立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
五里庙周军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生理的成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即环境与教育又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特征。当一个人的身心特征发展到一定时期或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表现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一般地说一个人从出生到青年初期,其身心发展经历了六个较大的阶段,这就是:乳儿期(从出生到l岁),婴儿期(从1岁到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从3岁到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从6、7岁到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11、12岁到14、15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14、15岁到17、18岁)。人的身心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连续性。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作好准备,后一阶段又是在继承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或超越。我们了解了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掌握了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就可以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品质,在可能范围内加速他们心理发展的进程。因此,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对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里庙周军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是讨论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 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但在心理学界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 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性,而不是 指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或内因与外因之间的矛盾。
那末,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性是什么呢?这个内部矛 盾性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性是在主体与客体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当客观现实与主体之间的矛盾被主体本身所意识到,并把客 观现实的要求转化为自己新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和他已 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性。
五里庙周军由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客体之间的 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对主体的要求改变了,当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了社会对他的要求(包括思想内容的形式和行为方式 的形式)时,就会把这些要求反映到头脑中,从而产生新的需要。这 种新的需要是随着社会要求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它可以 表现为各种形态。如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机、目的、兴趣、爱 好、世界观等。这种新的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逐渐成为个 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五里庙周军所谓已有的心理水平,是指主体已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包括 一个人已经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水平,个性心理特征和心 理状态等)。它经常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旧的、比较稳定的,但又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