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OscarOn 于 2013-1-19 00:23 编辑
近些年道听途说园林东西小区要都城改造的说法,这对于不少从新区开发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都是一件绝对新鲜的大事。 坐落在汕尾大道中段的这个东西园林小区,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我并不想煽情的修饰她的地理位置多么优越,而是想介绍一下为什么她的存在和将来可能的改变,将影响着怎样的一些人,特别是半封闭式的铁门又是怎样将我们活生生变成了有思想的囚徒一样。 汕尾大道和园林小区在未建之初,在我的脑海里她们永远是一片绿榆葱葱的稻田,和杂草纵生的农民们养猪放牛的绝佳天然工厂。重温故梦,早已是时过境迁。今昔对照,那是天堂到人间的折现。推田去耕,现在汕尾大道已是我们回家的必经之路,除了半岛酒店和友谊酒楼,唯一贫乏的可能是少了几声草低见牛羊和昆虫的鸣声。至少现在是没有的,有的顶多是一两只不知怎样倔强侥幸存活下来的蝗虫,可能在它们眼里,现在的我们和它们的祖辈没啥两样,都是迁徙的蝗虫。 告诉90后也许挺难相信,这里原来也曾是一片鸟语花香的乡间景象,小溪流水也许就在你家下面。但我也不能否定通过这样的描述有人相信这种景象的存在吧!那就让他们羡慕一下我们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青年人吧!反正是得得瑟一下啦!就好像我们难以相信小时候可以在小区的一栋楼爬过另一栋楼捉迷藏一样。我想现在的小朋友也不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你是基于安全考虑也好,范围太大也罢,可我告诉你,那时我们就是这样捉迷藏的。包你捉完迷藏个个都回到家里吃饭了的那种。所以现在的小朋友也很难效仿这种玩法了。因为现在的小区除了分隔东西两头外,还加设了铁门土墙,你可以想像一下打战的堡垒是怎样的,而这土墙它就是那堡垒。至于这些所谓的物管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大家众说纷纭,唯一能够确定的是,绝对是空降兵。其中的身份就不在这里多加含意沙射影了,你懂的。 不说人,就说事吧!这事就要从那区那道说起了。 园林小区是建设之初的头一项居民楼之一。先有汕尾大道,后有园林小区。以前的汕尾大道因为宽50米间距,所以被当局习惯称谓为五十米大道,大家也就习惯用了这个名字,这种命名手法就好像以前发现台风一样,第几号台风,所以人们印象不深刻,如果有一年的台风特别大,那这一年如果要讲起那一年的事,就会引用说“那年台风特别大“于是乎这就很快取代了官方的称谓,这叫俗称,没那么严谨,贴近生活嘛!尔后近几年前才被官方改作较贴近城市印象的建设步伐,五十米大道也改成了汕尾大道,主干道嘛!也就这样名正言顺了。 汕尾大道之所以和园林小区有那么紧密的关系,是由于它的便捷交通网络。无论是东小区,还是西小区,只要从汕尾大道来的大小车辆,均是畅通无阻的,大车从东西小区中间分隔线穿过,小车可以自由停靠在小区周边区域,这便是初期的园林小区。由于便利的交通和没有任何人为屏障的因素,曾经有不少人来过这个新城区的陌生人都会在这里迷路,有时甚至是当地居民也会因此找不着回家的路,这是一点也不假。乔迁新居的新移民们刚入柱这所城区各种新鲜和满足一时也没有了居安思危的多虑。渐渐的小区里发生了小偷、摩托车被盗、入室盗窃,甚至有入室抢劫等恶性事件。可能这些社区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是需要这样的安全隐患带来的恐惧感,使大家成熟起来,大家不再泰然自若的过自己的生活了。居民们不堪这样的生活状况,反感的心态萌生了楼层加设电子锁,围避小区的念头也逐渐产生。当这样一个呼声欲出的想法诞生时,管理者便务必顺应民意,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半封闭式的管理。而这,便是他的前身。开始时只在各个出入口加设了铁门,治安情况在短时间内有了显著的改善。而那时的我们还能享受着畅通无阻的界限;摩托车还可以鱼跃龙门保持通过;胖子们的肚子还能撑过门柱子;我们还是很自觉的过着小清新的日子,友谊酒家还没有拔地而起时,我们踢一脚足球,就可以飞到七层楼那么高;园林中街的狗肉也满地跑过友谊酒楼的停车场……想想那些无忧的追逐,再回味一下堆起的粘土下烤红的番署味,一切都回不到当初了。 突然之间毫无头绪,对于突然变成泥巴的铁门,就好像是记忆中曾经被哄骗大的小屁孩一样:小时候特别喜欢台风过后的灾难场景,大街小巷到处有横枝断杆,最喜欢树上吹下来的螳螂。天真的问过大人,台风几时走。因为实在期待第二天如约而至的景象,和地上数之不尽的各种吹落一地好玩的东西。所以不停的追问时间,不厌其烦的问,直至大人实在受不了了,于是乎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刮完台风你就长大一岁了,就要帮忙干家务活了,也就是你睡醒后已是第二年了。可是每次醒来,从未有这么长的时间体会,可能那股兴奋劲儿大过于对时间的计算了吧! 这种傻概念伴随着记忆在成长,傻的相信从未有被伤害过,反而锻炼了独立的自我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常识判断并不是延续性的,可为什么每年的台风却从未将那几道泥巴吹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