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959|回复: 2

[戏曲] 海丰白字剧团青衣演员;钟静洁 演出(哑女…历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3 15: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5: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jddx 于 2011-10-13 15:54 编辑

      :victory:钟静洁,女,一九七一年生,广东省海丰县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一九九O年考入广东省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演员培训班,工青衣,兼闺门旦。她先后得到叶本南、卓孝智、陈素如、鞠少玲、林爱珍、钟芝铭、唐大陪等白字戏名角的悉心指导,又刻苦自励,广撷博采,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她善于刻划深沉真挚、情意绵绵的深闺淑女;善于宣汇善良弱女子的凄楚冤情。从艺十多年来,热爱艺术,情系舞台,创造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其刚柔相济情感交融的表演,甜润优美,字正腔圆的唱腔,赢得了广大戏迷的爱戴和推崇。先后主演过多个剧目,塑造了一批不同遭遇、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逼真,感人肺腑,如《哑女告状》中善良温顺的大小姐掌上珠、《秦香莲》中刁蛮任性的宫主、《胭脂河》中忠贞大义的彩屏、《崔君瑞休妻》中自私自利的苏金英、《五女拜寿》中温柔贤淑的三春和唯利是图的双桃、《玉鸳鸯》中忠贞不渝的吴素梅、《姐妹皇后》中英烈睿智的陆玉莲、《三请樊梨花》中英姿疯爽的樊梨花以及《三代情缘》中的张翠鸾、《皇帝告状》中的村姑张围裙、《无意神医》中的丞相女刘玉枝、《桂枝告状》中的李桂枝等,并有不少唱段被群众广为传唱。钟静洁担纲主演的白字戏被拍摄成VCD影碟发行的有《哑女告状》、《秦香莲》、《金叶菊》、《胭脂河》、《皇帝告状》、《崔君瑞休妻》、《五女拜寿》、《白罗衣》、《玉鸳鸯》、《姐妹皇后》、《鸳鸯谱》、《无意神医》等。曾多次献艺于香港、澳门等地。一九九九年、二OOO年、二OO一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县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钟静洁生长于素有“戏曲之乡”之称的海丰县,父母均是白字戏剧团的知名演员,她在白字戏艺术氛围的熏陶下长大,在劲歌金曲大为流行的年代,她口中所哼的却都是从父母那儿和剧团排练厅学来的白字戏曲子,白字戏的艺术魅力深深感染着她。一九九O年夏天,恰逢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决定招收一批演员,她毅然报考,经过众多报考者几场角逐,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剧团。钟静洁进入剧团后,经过一年严格的基本功培训,就能够登台演出了。在团里她先后得到名角叶本南、卓孝智、陈素如、鞠少玲、徐再明、唐大陪等启蒙指导,从小婢女基本角色演起,无论是帮声,还是跑场,她都勤恳专注,全力投入。加上当时剧团的艺术气氛浓郁,很有锻炼人才的条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钟静洁一步步走向成功。钟静洁常说,生逢其时,这是她自己的运气。

钟静洁的开蒙戏是《哑女告状》,这是一出唱做并重的重头戏,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难以胜任的,刚上舞台才几个月的她,就有幸担演此戏,这正是她勤学苦练的结果。当时,指导老师鞠少玲对她的要求极严,每天都要训练,丝毫不得松懈。才半年的时间,她主演的《哑女告状》由于唱做俱佳,刻划人物很有神采,广大观众和行家对她的表演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初挑重担的钟静洁颇具戏曲天份,把她誉为白字戏的一颗新星,从此她一炮打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白字戏新一代的优秀演员。她擅长青衣行,兼演闺门旦,唱腔圆润清晰,做工细腻,雍容大方,尤以水袖功见长。一九九五年参加广东省第五届国际艺术节会演,她饰演传统白字戏《崔君瑞休妻》的主要配角苏金英,获个人表演三等奖。紧接着她又成功地塑造了《五女拜寿》、《玉鸳鸯》、《姐妹皇后》、《鸳鸯谱》等剧目中的杨三春、吴素梅、陆玉莲、刘惠娘等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精湛的表演艺术博得了观众和行家的高度赞扬。

十几年的戏曲表演生涯,如今钟静洁已步入艺术的成熟阶段,表演发挥自如,掌握了白字戏的唱腔特点,特别在水袖功上进步极快,对水袖功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水袖功是传统戏曲中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在戏中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是一种能反映人物心态的动作语言。在二OO三年,排练白字戏《三代情缘》,她饰演张翠鸾一角,娴熟地运用水袖的表演技巧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行家的高度肯定。

梅花香自苦寒来。钟静洁能文能武、宜正宜邪的艺术才能,主要是源于她长期以来对白字戏艺术不懈的追求。作为一名演员,艺术是不能将就的,每场戏、每个人物,她都要认认真地研究、琢磨,竭尽全力把戏演好,“用心演戏”赢来了观众口碑,广大观众和行家们的赞许,也使她受到鼓舞和鞭策,在艺术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凭着她对白字戏艺术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艺术舞台上,她将会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近几年,钟静洁在继承和发展白字戏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创新,为艺术事业的辉煌努力着,她领衔主演的多出戏在一九九九年和二OO六年两次被录制成音像制品发行。现担任新学员培训的辅导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5: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本帖最后由 jddx 于 2011-10-13 15:54 编辑

    海陆丰(海丰县与陆丰县的统称)钟灵毓秀,区区之域,至今保持着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竹马戏、皮影戏等好几个剧种,可谓奇迹。其实其中不无原因。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白字戏,海陆丰也称之为“白字仔”,潮汕又称为“南下白字”。正字戏和白字戏,都由浙江传入福建、潮州。明代海运发达,正字戏由海运直接传人海陆丰,因海陆丰扼南北海运之险,是一个中继站、避风地和补给站,又多军旅据点。白字戏传入福建、潮州之后,渗透了闽南方言,成为闽南语系的一种地方戏了。凡闽南语系地区,如台湾、厦门、泉州、潮州、汕头、海丰、陆丰乃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都有白字戏的流布。后白字戏仅在物产丰阜的海陆丰扎根、生存与发展。   

  白字戏根据内容和情节的不同,剧目有大锣戏和小锣戏之分,此外还有科白戏和武戏。小锣戏包括正板小锣戏、反线小锣戏和小调戏。大锣戏以演正剧、悲剧为主,风格雍容华贵,艺人叫“锣经戏”。大锣戏和小锣戏都属文戏,以大锣戏居多。白字戏以演文戏为主,其表演有生活气息,做工细致,行业唱腔有帮腔特点,形式颇为丰富,曲词多衬字。  

--------------------------------------------------------------------------
      白字戏又称南下白字、老白字,因其唱腔衬字多用“唉咿嗳”,故民间俗称“唉咿嗳”。主要流行于海丰县和陆丰县,曾在潮州、香港等地演出。原是随福建移民而来的外来剧种,后来吸纳本地的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海丰、陆丰县地处粤东,粤东与闽南“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宋、元之际,闽南人大量移民海、陆丰等粤东地区,移民带来了本土的戏曲“老白字”。老白字起初多在民间八音馆的基础上形成的曲班里演唱,有名的白字戏班荣顺科班和老泰顺科班,就是在曲班的基础上成立的。白字戏与同样流传于海、陆丰县的正字戏有密切的承传关系,因而形成“半夜反”的演出习俗。即上半夜讲官话、演正字,所演剧目是来自正字戏的科白(提纲)武戏;下半夜才说方言、唱白字,转演白字戏的文戏。白字戏的传统剧目约有200多个,主要是文戏,多为搬演传奇故事的连台本戏,俗称“连戏”。有名的“八大连戏”是《英台连》、《秦雪梅连》、《高文举连》、《陈三连》、《崔鸣凤连》、《王双福连》、《杨天梅连》和《萧光祖拜寿》。传统剧目按其唱腔音乐特点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反线戏和小调戏。白字戏唱白字曲,有帮腔,唱腔结构采用曲牌连缀、滚唱和板眼变化融合的方式;白字曲有轻六调(或称轻六曲)、重六调、活五调、反线调四种宫调。白字戏的脚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净、公、婆、贴7行,故又有“七子班”的称谓,表演服饰都比较简朴。  

      清末民初白字戏尚有30多个戏班,至建国前夕仅剩两、三个溃不成班的戏班。建国后,人民政府支持名艺人粒仔旦叶本南、妈柏生卓孝智等重组戏班,名为民艺白字戏剧团,人民政府派人到剧团帮助艺人开展文化、政治学习,招收女学员随班学艺,1950年秋,改名海丰县青年白字戏剧团,1956年定名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此后,叶本南、卓孝智、何循禧等人率众先后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扫窗会》、《山伯访友》、《陈三磨镜》、《白鹤寺》、《刘凤枝挂帅》等,移植演出《棠棣之花》、《社长的女儿》、《沙家浜》、《金凤树》等现代戏,并在唱腔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革新创作,提高丰富了白字戏的艺术表现能力。“文化大革命”期间,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于1969年年底被解散,直至1979年才得以重建,之后整理或创作演出的《金叶菊》、《刺吕后》、《白罗衣》、《放走曾荣》等剧目,都颇受群众欢迎。80年代海丰县农村经常有民间职业白字戏剧团演出,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每年也平均演出约190场。



本文来自: 海陆风网 http://www.hailufeng.com/print/?newsid=2049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