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141|回复: 8

[习俗] 汕尾民俗(白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6 20: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汕尾民俗白事由赶讣、入衾、赐杖、出殡、安葬等这些主要项目组成。各姓族习俗虽不一样,但大概做法是相同的。“赶讣”是用最快时间告知死者的房亲叔侄、妻姨姑妗、母舅外甥和至亲好友等。长辈会郑重吩咐要去赶讣者:“一要向准所告知的对象,二要说明白何日何时入衾、出殡,三要站在门口说话,入屋不祥”。以前交通不便,靠步行传达信息,赶讣者要通知多位亲友,若半途入屋坐谈、吃请会耽误紧急的时间,固有入屋不祥之说,此民例说法是前人想得周到之处。亲友见其走路辛苦会送点小费作茶水之资,即用棉线圈着钱送给赶讣者。死人气氛悲哀,古人巧妙用锣鼓声掩盖掉哭声,用热热闹闹的场面充淡悲哀的气氛,所以打锣鼓的民俗流传至今。

  汕尾俗语有教人俭朴办丧事的说法,如:“孝理行不尽”,“有势切莫尽量展,有钱切莫尽量使”。对在白事大搞排场,做形式的幽默,“生人骗死鬼”。提醒人们生前多点关心孝敬父母的话,“生没孝,死免哭”,“父母不敬,敬神敬鬼何用”等俗语。

  “入衾”是白事重点项目,以前官府人手少,是否正常死亡,由各姓名族及四邻自行鉴证。汕尾俗语有意味深长的话“父死自己埋,母死外家来”。就是说父亲死了自己的房亲可以作为鉴证和料理,母亲死了,必须要母族亲人到场,这样做既尊重母族亲人,又可表明母亲是正常归天。入衾时母族亲人到不到场都可以,但母族要表态说明白:“儿孙可以自己料理”。“母死外家来”是说得尽在情理之中,它设定在入衾前,如果母族有什么疑问或异议 可在入衾前提出来商量解决,能够防止发生意外,使丧事顺利进行。

  如碰到打父打母的不孝外甥,母舅、亲人等平时多次劝导又不听,等到母亲死后,母舅气愤不来,不来就不能入衾安葬,房亲四邻知其恶行都不帮他说情,反而要他按俗例做法去做,那么就得三步一跪、四步一拜,跪拜到母舅家,跪请母舅前来。此教训的方法:有跪全程、有跪半程、有的站在母舅家门口三跪三拜,毕竟还是外甥,母舅至亲,适可而止的小小教训,也给后来不孝者为鉴。

  “赐杖”的形式很简单,儿孙跪在地上,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或者舅公,双手拿着竹编的葫,葫里放着披麻戴孝等东西,站着说几句吉利话,就叫“赐杖”。接着就可以出殡安葬了。但是汕尾民俗的“赐杖”,如果深入研究和领悟其中奥妙会发现它是一种保护人的措施,死者正常归天,长辈或舅公会作为鉴证人站出来“赐杖”,如果它与现代的埋葬证的目的一样,但汕尾民俗的“赐杖”在清初就有了。


  白事的“奠仪”,是邻里亲戚之间互相帮助的一种方式,所送奠银多少不论,孝子只领其深情厚意,不观其礼厚薄,送者虽穷,也要想法送点薄礼以表心意,俗语说“人情紧过烽火”,说明汕尾人人情味浓厚,其重视程度达到和外敌入侵的“烽火”警报等同。


  对苦命孤寡归天的老人,就作为善举来办,由当地父老主持,邻里捐多捐少相助,买棺木葬之。汕尾民风纯朴,提倡互相帮助,俗语“雨伞相轮擎”、“你有初一,人有十五”就是说礼相往来,你帮人、人帮你的话。


  傻舅公赐杖:傻舅公在赐杖时所说四句吉利话应该是:“日吉时良,母舅赐杖,千子万孙,富贵吉昌”。


  傻舅公则把千子万孙说颠倒了,错说为“万子千孙”,祈求人丁增加变为人丁大减,好端端一句吉利话变成了不吉利的话。真叫人哭笑不得,事后傻舅公还振振有词说:“全部十六个字,我哪个字读错,哪个字读漏”,更使人啼笑皆非。


  白事的“师公(工)”为何在汕尾的方言中叫“师公仔”,原来有辈份之争的故事。从前凡是做工夫(带有技术性)人皆称师父(傅),如泥工、铁工、木工、石工、竹工等,唯独白事法师称“师公”,众师父不服,大家商量后在师公的后面加个“仔”字,就成“师公仔”了。“仔”汕尾话是儿子的意思,既是师父的仔,也就和师父同辈了。另汕尾方言的公仔是画的、做的、不是真人,师公仔就变成一半是师、一半是公仔,也就是一半不是人了。加个字变成绝妙玩笑话,师公也佩服得笑起来。


  旧时期,工匠收入不够稳定,常会碰到“一日阉九猪,九日无猪阉”的困境,但他们守份安命,知足常乐。过年时,一无名氏工匠写了一副不成对的联在家门口:“筒米吃了筒米来,无情无事当发财”,横批为“平安是福”,此联表达了工匠们祈求平安,对疾病、天灾、人祸不要发生的心声。

来源:今日潮汕网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红海湾旅游区紧急通知
[汕尾资讯] 重磅 | 广汕铁路开工啦!4年后广州汕尾一小时
[汕尾资讯] 南科大表示拟在合作区设立海洋学院
[汕尾资讯]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愿为合作区水系建设规划
[汕尾资讯] 深圳名校看中合作区!百合控股集团愿为合作区
[汕尾资讯] 深圳特区建发集团举办“产业共建·引领未来”

发表于 2011-10-16 20: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顶   
发表于 2011-10-16 20: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lol
发表于 2011-10-16 20: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公仔”:lol
发表于 2011-11-14 22: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这些文字.太亲切了
发表于 2011-11-15 12: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看待死亡就会如何看待人生。
当逝者80岁左右,丧事往往把白事当喜事来办了。
各地丧礼不尽相同,因为丧礼承载着当地的传统文化,也即民风习俗。
丧礼固然是对死者的礼遇,但更多的是后人的祈福。
发表于 2011-11-15 21: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发表于 2011-11-24 19: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看头
发表于 2011-12-1 17: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