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696|回复: 0

[习俗] 英雄的舞蹈——民间艺术奇葩“甲子英歌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6 20: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jpg
  甲子英歌舞,当地简称“英歌”,其意即是英雄的歌舞。而“英雄”则指梁山泊107名好汉,“歌”则指原来边打边唱,以大唢呐伴奏“杨梅开花无人知,乔装打扮下山来”的歌词,“舞”则指表演时脚手舞蹈。是一种程式化集体队舞的传统民间舞蹈,为我市群众喜爱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甲子英歌舞表演队伍历史以来一直规定表演者在107人以内,分为前后二部,以手中旋舞转动一副五十米公分长的坚木圆棍有节奏的碰击作为基本动作。队列以画上脸谱的“武畔”25人加上“花鼓公”2人共27人,“文畔”则以画上小生面谱的12人和“花鼓婆”2人共14人,总计41人为前部。加上统称英歌后棚的戏剧小品和演唱类节目以及前、后棚两班鼓乐队共107人。

  甲子英歌舞演出时,前部以手握“神蛇”的时迁开路,队伍由李逵、杨志、朱贵等水泊好汉按“头槌”、“二槌”、“三槌”顺序排列,上“武畔”25人,随后排上“文畔”12人,而“花鼓公”、“花鼓婆”4人可以任意走动,不受队伍正常舞蹈动作规定限制。表演时,“武畔”旋舞敲击手中双木棍,“文畔”则手提小铃鼓,一上一下地同时起落敲击,整齐碰出“桀桀桀”和“咚咚咚”声响;后部主要以化妆游行为主,传统节目有《达摩渡观音》、《桃花过渡》、《双摇橹》、《双竹槌》、《盲子甘草》、《钓蚌》等,再配些“偷抱猪仔”、“憨女婿上厅”、“公背婆”等滑稽小品丑角演出。

  甲子英歌舞动作丰富,技巧很高。整个队伍的表演速度变化和力度变化以及创高潮气氛,自始至终主要由宋江敲击的“咚咚咚,隆隆隆”的反复迂回的锣鼓总指挥,表演者根据鼓点缓急、轻重,有时一齐前后敲击舞蹈,有时一齐左右敲击或上下敲击、舞蹈。鼓点以一般速度敲击时,时迂则手握“神蛇”穿梭于队列中间,由两小男孩扮孙二娘和扈三娘的“花鼓婆”便翻筋斗搭上大人扮的“花鼓公”张青和王英肩膀上,然后独脚站立在其肩膀或头部上,用花鼓槌作画圆圈动作表演。鼓点变急时,则由时迁带队合拢、分行,然后表演者进行“8字形”“穿龙”动作舞蹈,“穿龙”还有分为四行的穿双龙和穿龙仔动作。此外,英歌舞还有更精彩的“献槌”、“削槌”、“勾脚”、“过跨”、“挑槌”、“背槌”等动作,这些舞蹈动作和步伐均按鼓点的变化而变化,但一般都由慢到快、步子由轻到重,而手中旋舞敲击的双木棍声响也由弱到强。一路上有时伴着表演者有节奏而整齐的阵阵“嗬…嘿,嗬…嘿”吆喝声,更显得镪锵有力,震耳欲聋,尽显队伍浩浩荡荡,气势恢宏以及水泊英雄粗犷、雄壮、团结战斗的特有气概。

  甲子英歌舞的一大特色是具有明显的南派武功表演,特别有海陆丰南拳的姿态。举棍击打、肩、背、腰、脚均各有分寸,舞蹈角度、抬步、返身等都很注重南拳腿功,起、落、背向都各有轻重,整个动作概以拳脚化的侧面“庄步走”,逢沟过隙、跃级过门都背以“轻功”,胜似跳高、跳远的田径运动动作,特别是时迁的动作属南拳中的“战马”以“画眉跳架”的姿势配以“支半手”的“吞吐”而“圆身返肩”,从而表现出“鼓上蚤”的特征。据甲子老艺人介绍,旧时的英歌舞在表演完敲棍舞蹈后,表演者还要分成二十对,各提兵器进行大场面对打表演,是南派武功艺术的集中表现,比“南派舞狮队”还要壮观,可惜目前甲子英歌舞已放弃了这一精华部分了。

  甲子英歌舞则相传100多年前由福建直接传入。关于其缘起大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少林寺农民起义集训据点被攻破以后为掩人耳目进行的训练;一说是据明末画家陈洪绶画水浒108将的图案发挥,为反清复明而创作此舞蹈形式;也有说是拳馆带徒为练习拳腿硬功而创;更有说是水浒107名英雄好汉为营救被朝廷捕禁的卢俊义而化装成民间艺人前往攻打大名府的行进舞蹈列队。种种传说,难以定论。然而,运动量之大则是惊人的,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如果表演一天英歌,起码得十天会腿酸臂麻,无法蹲地,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文娱性体育活动。

  甲子英歌舞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就是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脸谱,它既与京剧、粤剧、西秦中的净角面谱有相同之处,又比它们更为复杂,更有气派。25面脸谱互不相同,一个个性格鲜明,须眉毕见,极为生动传神。据甲子知名的脸谱艺人介绍,脸谱的眉、目、额、鼻、腮等部位的造型着色变化非常大,主要用浓淡繁简的色阶对比、曲直粗细的线条变化进行二意结合,从而着重勾勒出人物形象,显示出水泊英雄的豪侠气概。

  甲子英歌舞的装扮也别有特色,表演者脚穿佩铃草鞋,每抬动一步都会由此发出有节奏的铃响;表演者还打上五彩缤纷的绑腿,穿上红裤;上身则穿上白襟环花束袖黑衫,而“文畔”则以天蓝色衫,头戴雉尾双龙武生冠;腰带插上小巧玲珑的与《水浒传》书中描写的一样兵器,每人腰间还系上水泊英雄姓名小牌,行动起来十分雄壮,显得更为古老。甲子英歌舞之所以历久不衰,令人百看不厌,有其多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在甲子许多欢乐节日,如春节、元宵、国庆,均少不了英歌舞。

  可惜的是,甲子英歌舞已放弃了南拳对打的内容,这使其舞种显得有些单调,不过不要紧,为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近日,市有关部门已为她请来了省舞蹈学院专家、教授对其舞蹈形式及队列重新进行编组,使该舞显得更具有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来源:今日潮汕网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陂洋镇陂沟乡真君大帝〈吴爷公〉十年期大庆
[城事报料] 春节将至,陆城新夜景
[图看汕尾] 【摄影欣赏】印象内湖墟
[汕尾资讯] 《深圳特区报》专题报道:不忘初心努力创建区
[汕尾资讯] 我市举办精准扶贫驻村干部业务培训班 确保各
[汕尾资讯] 深圳市领导到深汕特别合作区调研 推动项目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