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汕闽人0660 于 2013-2-23 18:17 编辑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带着“哎咿唉”独特旋律的海陆丰白字戏,以其方言优势、浓厚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植根于海陆大地之中,为广大妇孺老幼所喜闻乐见。近年来,海丰县大力推进白字戏这种艺术样式的发展,留下了一道美丽与别致的风景! 坚守与传承 很早以前,白字戏就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而专门从事表演的团体也不断涌现。据可考的资料显示,自清同治八年起,海陆丰的白字戏班就先后出现荣贵春班、双鸣凤班、正泰源班、老泰顺、新荣顺等三十多个班子,至于坐唱曲班,更是星罗棋布,遍及海陆丰城乡。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沙港新荣顺科班解放出来的“合同脚”叶本南(粒仔旦)、卓孝智(妈柏生)、李贝、郑梓南等联合集中老艺人马达仕、陈耀光、刘茂成等,组成了当时在海陆丰唯一的“民艺剧团”,后赖佛良、李兴然、唐超、黄让明等名艺人加入。1953年改名“青年剧团”,开始吸收了王瑞玲、赖凤枝、黎赛兰、徐金兰等第一批白字戏女演员。1954年以传统剧目《扫窗会》首次参加粤东地区戏曲汇演,剧目和主要演员荣获多个奖项;1955年改编文学大师郭沫若名著话剧《棠棣之花》为白字戏,易名《芳草碧血》,多次上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1956年正式列入国家编制,自此易名为“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同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暨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苏怡、中山大学教授董每戡等一行来海丰观看了白字戏剧团演出的《杨天梅》等传统剧目,予以肯定和鼓励。1957年后,《珍珠记》、《陈三磨镜》等传统剧目参加省和地区戏曲艺术汇演,多次获奖。1960年,又并入了海丰县文工团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涌现了何循禧、黄允权、陈素瑜、钟芝铭、黎友道、赖一心等新一代艺术骨干。此后,白字戏剧团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着力于剧目的挖掘与生产,同时古今并举,既演古装戏,又演现代戏,一批经过改编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白蛇传》、《穆桂英智破天门阵》、《杨门女将》、《陈三与五娘》、《山伯访友》、《白鹤寺》和新编现代剧《社长的女儿》、《朝阳沟》、《沙家浜》、《盘石湾》、《红珊瑚》、《滨海风潮》、《海防线上》等,相继以其崭新的姿态展现在舞台上,赢得观众的赞赏。1975年,白字戏《马不停蹄》参加汕头地区戏曲会演获奖。1980年、1989年二次与香港文志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白字戏《白鹤寺》、《庵中会》、《珍珠记》、《状元与乞丐》、《白罗衣》、《山伯访友》、《金叶菊》、《秦香莲》、《放走曾荣》、《刺吕后》、《五女拜寿》等十几部戏的盒式卡带,广销海内外。新时期,又培养了陈如策、高峰、吴佩锦、余锦程、钟静洁、陈小燕、余海平等梨园新秀,他们多次参赛获奖,深受赞誉。 保护与创新 近年来,海丰县委县政府不断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文化事业蒸蒸日上。2008年,海丰县为了继承和弘扬稀有剧种,在海丰县光明实验中学办了戏曲培训班,培养了14名学员,充实到白字戏剧团。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每年增拨经费给白字戏剧团,使该团能招收学员,补充新生力量。 在县委宣传部的重视与扶持下,海丰县白字戏剧团自2006年以来深入挖掘、抢救、保护白字戏的珍贵历史资料,建立起完善的历史资料档案。先后积累了50项音像和传统剧目资料;组织老艺人对稀有剧种传统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了失传剧目有《肖光祖和番》、《刘全忠逗花轿》、《卢雄逼债》、《陈光生中元》等约50出;音乐曲牌有《水底鱼》和录音带等约40个;邀请健在几十个老艺人拍摄录制个人演出专辑以及其它音像资料约60部。 另一方面,该团从创新入手,寻找了一个弘扬白字戏剧的新的突破口,并且爆出了一串耀眼的火花。早在2009年参加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的银奖剧目《渔歌新婚曲》时,就创新地把汕尾渔歌音乐、海丰民谣融入剧情,还大胆地把渔民在海边晒盐时的拉、捆等动作演化成戏剧的舞蹈程式等。 特别是在2011年4月,海丰县白字戏准备参加省第11届艺术节,原拟选用传统剧目《扫窗会》参演的。然而,传统的剧本都是大奸大恶、悲欢离合的题材,观众习以为常,难以突破。为在省艺术节的舞台展示稀有剧种的风采,给“非遗”保护工作增添亮点,剧团决定创新,新编剧目。编剧李向钦查阅了大量的海丰历史事件、知名人物,觉得康熙初年“移民迁界”, 海陆惠沿海民众深受其害这一历史题材最能吸引人;再深入查阅相关史料后,广东巡抚王来任、总督周有德他们关心国计民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因两人有功于海陆惠人民,故被当地群众奉作神明,现海丰鹿境山下的菩堤古迹就供奉两位大人神像。因此,李向钦借助“移民迁界”这一历史大背景,塑造冼怀礼县官这一舞台形象,编出第一部原创历史题材白字戏《江海沧桑》,在7月份完成了剧本的创作。于9月,请该团老艺人李启忠为该剧编曲,老李以传统曲牌《活五曲》、《轻六》为该剧主调,乐曲婉约柔美。此时,离参加艺术节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团长余锦程自己担任导演,开始了《江海沧桑》的排练。有下乡演出任务时,团员们就利用白天休息时间在农村的舞台排练,没有演出则日夜抢时间排练,虽然很辛苦,但团员们没有一句怨言,大家齐心协力,一出情理动人的好戏诞生了。 在广州演出成功后,观众对于用地方方言演唱的白字戏感到很新鲜,也很喜欢,特别对白字戏服感到很新奇,纷纷到后台观看,拍照。许多专家学者也到后台祝贺勉励,评委、省社科院研究员、戏剧博士詹双晖语重心长地说,海丰白字戏能写出这样大的、好的题材,不容易,值得其他大剧种借鉴。 发扬与进步 近几年来,在海丰县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剧团抓住契机,大胆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剧目的演出质量及整体艺术水平,多次主动争取对外交流参赛演出, 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2005年,《白罗衣》参加广东省第九届艺术节荣获二、三等奖四个奖项,得到专家和观众们一致肯定,并入选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白字曲艺《擂茶小调》和白字小戏《和美》参加广东省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和省“欢乐进农家”小戏、小品调演,分获金奖和三等奖;白字曲《山伯访友》唱段参加中国情歌广播电视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原生态)组银奖;组织青年演员参加广东省五届戏剧演艺大赛获得一银奖和三铜奖; 2006年底,拍摄了五部优秀剧目VCD、DVD片,为白字戏的传承工作留下珍贵的音像资料;2007年11月,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岭南民间艺术展演,国家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到场观看了演出;2008年2月,白字戏剧团演员吴佩锦、钟静洁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底,《秦香莲》选场参加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荣获三个个人表演三等奖、集体特别奖;2009年2月,代表汕尾市群艺馆演出曲艺《渔歌新婚曲》参加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获得银奖;2011年,新编剧目《江海沧桑》选场参加广东省第十一届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奖、个人表演奖;2012年6月,组织青年演员参加广东省第七届戏剧演艺大赛(梅州赛区)获得二银二铜奖项。 近年来又排练了《无意神医》、《三代情缘》、《神龙彩凤》、《文武香球》、《洗马桥》、《楚宫风云》、《大义千秋》等几个阵容庞大的剧目,演出效果很好,群众高度赞扬。 海丰白字戏目前朝气蓬勃,正在重塑自己的辉煌之路。
附上:楚宫风云-精彩剧照
该贴已经同步到 汕闽人0660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