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0-25 10月21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这天上午,陆丰市委书记杨来发带领该市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主要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专门全面考察、调研该市教育教学情况,详细考察各个类型学校的发展以及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调研过程中,杨来发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龙山中学、市二职、市电大、启恩中学、河西中学、市一职、市委党校、博美镇红下小学、内湖中心小学、南塘幼儿园、甲子中学新校区、碣北中学、玉燕中学等13所中小学校。每到一处,杨来发都亲切看望学校师生和他们亲切交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各个学校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各学校的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民生之本、执政之要。”在龙山中学,杨来发在认真听取学校校长林群生的工作汇报后,对现场市领导以及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强调,“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加快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和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为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南塘幼儿园,杨来发看着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正在园区游戏,感慨地说,“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块短板。当前,我市普及学前教育,任务艰巨。在办园体制上,一定要坚持公益性,采用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方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在管理制度上,一定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提高规范管理水平;在投入体制上,一定要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下午5时左右,杨来发一行来到甲子中学新校区建设现场。详细了解校区建设情况后,杨来发对甲子中学校长郑想和现场的市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甲子、甲西党政领导说,“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各镇主要负责同志要着眼长远抓教育,带着真情实意办教育,广寻良方妙策发展教育,认真研究解决本镇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推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市直各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大力支持教育工作。要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建立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社会投资和各类捐资相结合的多元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在翌日上午召开的座谈会上,杨来发风趣地说,“教育优先,先请中小学校长代表发言吧。请你们不要有顾虑,畅所欲言。”听完几位中小学校长代表发言后,杨来发指出,“陆丰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有效地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准确把握了陆丰教育的现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教育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校舍不足、学位紧缺,城镇中小学大班额情况突出,个别学校平均班额100人以上。职业教育规模偏小,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学前教育亟待发展。教师队伍缺编严重,教师素质也亟待提高。学校安全存在隐患,校车安全隐患及校园周边环境亟待整治。”
杨来发和蔼的目光,真挚的话语,仿佛一股暖流流入座谈会现场每个人的心田,让中小学校长代表们放下思想包袱,畅所欲言。
座谈会气氛十分热烈融洽,与会同志心情激动。该市财政、住建、国土、政法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发言后,杨来发强调,“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他指出,“要建立促进陆丰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市财政要尽力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每年要有所提高,并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对省用于教育的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政收取的教育附加费要确保全额投入教育,在具体操作上可由教育局提出方案,财政局审批。要切实形成重教兴学的强大合力,可以在市及东海、甲子、碣石、湖东、南塘、大安和谭西等镇成立教育基金会,由有名望的退休干部担任会长,市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元,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及热心人士捐资。基金会资金专项用于校舍建设、奖教奖学、贫困生资助等。要在各中心镇建设廉租房、经适房,对长期在农村任教或者是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照顾优先分房,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实现教者有其居,稳定教师队伍。”
座谈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杨来发满怀希望地说,“从现在起,陆丰要用3年的时间,实现每个家庭有一名中职以上毕业生,用5年的时间,实现每个家庭有一名大专以上毕业生,以此提高陆丰人民的素质,为加快陆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十万人才,通过人才脱贫致富,实现陆丰千家万户的共同富裕。
调研、座谈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天半,但杨来发深入基层、问计于民、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为陆丰教育带来了一股赶超发展的春风。(记者 李济超 特约通讯员 黄于光)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
|